-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命的课堂绽放体验的花朵
府谷县孤山学校 李华[内容摘要]:小学语文课堂,尤其是低段语文,都离不开教师们引领着学生去朗读体验感情。生活的快乐需要切身体验,灵动思维的火花需要想像体验,入情入境的幸福需要换位体验,迁移体验声东击西的美妙需要换位体验。[关键词]:想像;朗读;悟情 在小学语文的一些课堂上,我发现不少学生朗读课文时生硬硬的,枯燥乏味,没有一点儿生活的韵味。听到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声音响亮;面带笑容。结果不管怎么指导,学生总是找不到感觉,总读不出语句的独特语感。我想,这种肤浅的指导,学生根本没有去体验,怎么能进入角色呢 ? 还有,一些教师把自己对课文的感悟硬塞给学生,如:能不能用朗读表达出“热闹” “请你读出幸福的感觉好吗 ”等等。试想,学生脱离实际的体验,就像隔岸观,能感受到火的温暖吗? 这种没有品位的体验,像戴着枷锁跳舞,能有优美的舞姿吗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体验是一个过程,它从亲身实践的生活开始,进而获得认识,形成情感,最后产生感悟,并且逐渐积累成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实施新课程,走进新课堂,特别是低段小学语文课堂,一堂好课,一堂有生命力的课,几乎离不开教师们引领着学生去体验。我在课堂中,努力让学生沐浴在体验的春风里,享受着体验的快乐。 生活的快乐来源于切身体验 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丰富多彩,语言学习资源就丰富多彩,语文课堂只有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结合,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才能更好的激发孩子利用自己的生活去体验去理解文本,加深认识,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在教《吹泡泡》一课,我让学生带上泡泡水,用一节课的时间,以教室为场所,让学生尽情的吹:学着吹,比赛吹,一齐吹;看谁吹的泡泡最大,看谁吹的泡泡最多,看谁吹的泡泡飞的最高;比一比,看谁吹出各种形状的泡泡。教室里欢声笑语一片:“看,王强吹的泡泡像气球!”“王超的像冰糖葫芦。”“袁文娟的像一群鱼泡泡。”“快,教教我,怎么才能吹出像葫芦一样的形状 ?”“为什么你吹的像羊肉串 ”“老师,你也和我们一起比赛。”“哇,我的泡泡飞上天!”“老师,我发现,泡泡破裂时会溅出许多小水珠。”“哇,天空成了泡泡的乐园。”瞧,同学们多么会玩,多么会观察!在快乐的生活体验中,他们个个出口成章,都成了小诗人。可见,只有让学生融入到你所创设的情境中去,让他们自己去感受、体验,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因此,回到生活,让学生亲身体验是学习的灵魂。只有切身的体验,快乐的体验,才能深深地烙在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让学生终身难忘。 灵动思维的火花来源于想像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小学阅读教学学生想象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想象能力的民主环境,要善于分析并正确评价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个人看法,要让学生学习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让他们有自己独自的看法,从自己的认识理解出发,只要不重复别人和自己就可以,要有新意。如在学习课文《小小的船》最后一句时,在感受作者的意境时,应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所以,设计提问:“如果你坐在月亮上去,你会看见什么?”学生的回答是丰富的:“看见了流星雨”、“看见了太阳系的行星”、“看见了中国的长城”、“看见了北斗星”……让学生自由地去畅谈,让他们将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果断的判断力相结合,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加工,进行想象。 入情入境的幸福来源于换位体验 在引领学生体验时,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换位思考体验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例如一位教师对课文《蜘蛛织网》最后一段话的朗读进行指导。她没有从技巧上作提示,甚至也不作理性的情感分析,只是要求学生把自己当成蜘蛛,为大屏幕上正在忙碌地织着网的蜘蛛“配乐朗读”。学生读课文:“织啊,织啊。终于织成——”老师忽然打断了学生的朗读,说:“呀,你们看,大屏幕上的蜘蛛才织了两圈,‘织成’了吗? ”学生恍然大悟,忙改口,继续“织啊,织啊”地读下去.不一会儿,老师又提醒学生:“呀,蜘蛛还在不怕辛苦地织着网,可你们怎么越读越轻,怕累了吧 ”学生忙提高嗓门“织啊,织啊”起来,两眼紧盯着慢慢爬向蛛网中心的辛勤劳动者。当蜘蛛完成织网的那一刹那,全班学生欢呼般迸出了期待已久的最后一句:“终于织成了一张又大又结实的网!” 这位教师精心设计“配乐朗读”的情境,让学生换位体验,感受劳动的辛苦。设想,如果这位教师没有设置这样换位体验的情境,那么,学生的认识往往只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