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编】深基坑工程桩锚支护设计计算理论及应用.ppt
基坑涌水量的计算基坑井点系统是由许多井点同时抽水,各个单井水位降落漏斗彼此发生干扰,因而使各个单井的涌水量比计算的要小,但总的水位降低值确是大于单个井点抽水时的水位降低值,这种情况对于以疏干为主要目的的基坑施工是有利的。潜水完整井环行井点系统可按下式计算涌水量:式中,R’—群井的影响半径(R’=R+r0);S—水位降低值(m);r0—环状井点系统的假想半径,可按下式计算:式中,F—井点系统包围的基坑面积(m2) * 3.2桩锚支护工程的监测技术 工程监测的目的及重要性主要表现在: (1)将监测获取的数据与理论计算值比较以判断原施工参数取值是否合理,以便调整下一步施工参数,做好信息化施工。 (2)将监测结果信息反馈优化设计,使之更符合实际,使支护结构设计更加经济、安全。 (3)积累基坑工程施工、设计优化的实际资料,指导今后设计施工。深基坑支护工程监测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支护结构的监测(1)水平位移监测。根据基坑大小,一般每间隔6-8m布设一个监测点,在关键部位适当加密布点。考虑到施工场地狭窄、测点常被阻挡的实际情况,可用位移收敛计、经纬仪、伸缩计等多种方法进行监测。(2)倾斜监测。根据支护结构受力及周边环境等因素,在关键的地点钻孔布设测斜管,用高精度测斜仪定期进行监测,也可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在支护结构侧面用经纬仪观测,以掌握支护结构在各开挖施工阶段的倾斜变化情况,及时提供支护结构深度—水平位移—时间的变化曲线及分析计算结果。(3)沉降监测。可按常规方法用DSI型精密水准仪对支护结构的关键部位进行监测。 * 2)周边环境的监测 3)确定监测周期及频率 4)设定预警值5)监测结果的分析与评价6)险情预报7)提出合理化措施(1)在支护结构水平位移速率和累计位移较大时,分别增设钢管水平角支撑、加密支撑、及时安装支撑构件、跳槽开挖、停止超挖、先支撑后开边支撑边开挖、在挡土结构的背后挖土卸荷或加设树根桩等。(2)对较复杂的周边环境,为保证支护结构的位移较小,对锚杆施加足够的预应力,或在水平钢管支撑安设时用千斤顶施加预应力顶紧支护结构。(3)对邻近较重要的建筑物及地下煤气管道等进行灌浆加固等措施。对渗漏、管涌等要引流堵漏,压密注浆水堵漏,降水堵漏,钢丝网水泥砂浆护壁等。对周边地面浇注混凝土薄层,增设排水通道,对周边土体裂缝及时用水泥砂浆封闭,以防地表水往下渗流。(4)对变更设计、施工方案的分析评价和建议。 * 第四章 深基坑支护工程实例 4.1 工程概况 武汉RDR国际广场主体工程为3栋塔楼,其中2栋28层,1栋24层,裙楼6层,地下二层。总建筑面积67405m2,地下总建筑面积8296m2,基坑占地面积约5000 m2,平面形状近似矩形。本工程设计正负零标高约相当于绝对标高21.20m,基础承台垫层底标高为-10.70m至-9.20m,电梯井局部基础承台垫层底标高为-11.40m。基坑周边实际最大开挖深度为9.9-8.4m。 该场地周边现有建(构)筑物、地下管网、道路等具体情况如下: 北侧:基坑北侧紧邻江大路,坑壁距道路边线最近处7.0m,且有电信沟、煤气管道、排水管道。 东侧:基坑东侧紧邻黄孝河路,坑壁距道路边线8.5m,且有电信沟、煤气管道、排水管道,距黄孝河排水箱涵12m。 南侧:南侧基坑边线距武汉市交通委员会武汉交通信息中心约11m; 西侧:为规划道路,距拟建建筑物边线约25-30m外有两栋8-9的砼结构住宅楼。 * 与基坑支护有关的各土层分别描述如下: (1)人工填土层(Qml):灰、灰黑、黄褐色等颜色,主要由炉碴、碎石及粘性土组成,结构松散。局部有原黄孝河道淤泥分布。土层厚2.00-4.5m。 (2-1)粘土(Q4al):褐色,褐黄,软塑,含铁、锰质结核,土层顶板埋深2.00-4.50m,层厚1.10-4.50m,平均厚度2.60m。局部地段缺失。 (2-2)粘土(Q4al)棕黄灰褐色,可塑状,含铁、锰质结核,土质均匀,土层顶板埋深4.40-6.00m,层厚1.00-3.10m,平均厚度1.96m。 (2-3)粉质粘土(Q4al)灰褐色,软塑-流塑状,土质不均,夹粉土薄层,局部为淤泥质土。土层顶板埋深6.20-8.10m,层厚4.90-7.80m,平均厚度5.83m。 (3-1)粉土、粉砂夹粉质粘土(Q4al):灰褐色-灰色,粉土粉砂松散、稍密,粉质粘土软塑状,薄层产出。土层顶板埋深11.40-14.20m,层厚1.20-2.80m,平均厚度1.98m。向北西向南东多变薄或尖灭。 (3-2)粉砂(Q4al):青灰色,稍密-中密,饱和。成份以长石、石英为主,少量云母、暗色矿物及粘粒,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