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话教学的研究.docVIP

孔子对话教学的研究.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孔子对话教学的研究

孔子对话教学的研究   摘要:孔子对话教学是在亲和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的,主要利用真实情境、创设问题情境,采用辨惑、取譬、对比的方式,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关键词:情境 辨惑 取譬 对比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2-0074-02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谈到孔子时说他是一位至圣先师,拿他和希腊大哲苏格拉底相比。台大哲学系教授傅佩荣在《国学的天空》中也将二人并提,《论语》《对话录》都采用对话的形式记录他们的言行思想。如果说苏格拉底对话教学善讲故事,注重体验,那么孔子教学则善用情境,注重启发。在亲和和谐的氛围中,孔子对话教学主要利用真实情境、创设问题情境,采用辨惑、取譬、对比的方式,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言及孔子,人往往觉得其人庄重威严,其言铿然有力,所见个别图片还能慈眉善目,雕塑更是不苟言笑。其实,孔子应是一个既让人敬重而又能够使人亲近的人,弟子三千即是一个明证。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综合孔子一生看,“道”的涵义应是“仁”。孔子的学生深知老师的人生理想,便虔诚追随。孔子“爱人”“知人”“诲人不倦”,学生便悦纳老师,真诚求教。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孔子“莞尔而笑”,笑得亲切;说“前言戏之耳”,语气轻松,孔子幽默风趣可见一斑。从中可以窥见孔子和学生是亲近的,而亲和和谐的氛围正是孔子对话教学的前提。   孔子教学生五经六艺,阐述“仁”之思想,既在华屋草房,又在旷野山间。教材不局限于典籍,自然之物、生活之景皆可顺手拈来,化为教材之用。如《论语?乡党》中有一章:孔子带弟子经过一座山上的桥梁,人的脸色稍有变化,山鸡就飞起来,在天空盘旋一阵之后,再聚集到一起。子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孔子称赞山鸡会察言观色,懂得时宜。孔子又何尝不是懂得时宜之人?他善于抓住时机,利用真实情境,随机点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其它如“子在川上曰”“季氏将伐颛臾”等都是孔子教学的真实情境。孔子看到汹涌澎湃的江水滚滚东流,感慨横生,于是将自己对时间的体认授予学生。冉有、子路就“季氏将伐颛臾”请教孔子,孔子直指学生之过,陈述颛臾昔者今事,引用周任之言,多用比喻说理,阐述其“仁者爱人”思想,制止了一场战争。   孔子周游列国第一站即是卫国。他一踏入卫国领土,便被那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吸引住了,就此阐发了一番“庶、富、教”的政治理论。   《论语?子路》说: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卫灵公》说: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孔子论述“相师之道”,并非宏论玄理,而是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表现至理――人之所需,我之所从。   援引上述四例,意在阐明孔子对话教学大多从现实生活入手,从真实情境中衍生话题,在真实情境中或譬喻或引用或激辩或示范,巧妙地将自己的思想呈现出来。   除利用真实情境展开对话教学以外,孔子还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辩论、践行。我认为孔子创设的最大的问题也是对话交流时间最长久的话题是“仁是什么?”这是孔子及其弟子们终其一生探讨的话题,涵盖面广,答案丰富。《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是孔子论仁的本质和基本内容,其余为此之扩充和引申。“礼”“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孔子论述上述问题,有的是“为仁之方”,有的是“为仁之本”,有“近仁”,有“仁德”。诸多子话题围绕母话题“仁”进行,使孔子的思想自成体系,影响深远。而孔子的学生时刻思考“仁”的问题,遇事主动与“仁”联系,思考“仁”或“非仁”,以“仁”为理想引导自己,以“仁”为标准判断事物。他们经常“问仁”,而孔子因材施教,回答丰富多彩。列举两例: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   《论语》中最明显最典型的对话教学案例有两章,都是孔子提出话题,众生讨论: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