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乡戏-婺剧研究”研究报告.docVIP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PAGE . 徽戏的正宗,京戏的祖宗,南戏的活化石——婺剧 五千年灿烂的华夏文明,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有一种特殊的表演艺术——戏曲,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华美雍容的装束,异彩纷呈的曲目,演绎的着人生百态、古往今来,其丰富的强调响彻世界的东方! 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形成了特有的戏曲艺术,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京剧的容华美,昆曲的雅精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越剧的轻柔婉转,黄梅戏的悠扬委婉……然而你可知在如,诗一般的江南,流传着一种独特的剧种——婺剧,他被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称作是京剧的祖宗,可见其在中国独有的戏曲艺术中享有特殊的地位。 400年来,婺剧以其特有的光鲜亮丽,直到今天依然在家乡的城市乡村,大街小巷跃动。出于种特有的美的好奇与对家乡文化的热情,我们观看了婺剧的名家名段,聆听了婺剧的著名曲目,粗略了解了婺剧知识,后又查阅各类资料,从而对婺剧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 经过了两个月的忙碌,终于,我们获悉了一系列的婺剧信息,懂得了全面的婺剧知识。 婺剧,俗称“金华戏”,中国浙江省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以金华地区为中心,流行于金华、丽水、临海、建德、衢州、淳安以及江西东北部的玉山、上饶、贵溪、鄱阳、景德镇等地。集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这5种风格各异、对比鲜明的戏曲声腔与时调于一身,其音乐的丰富多彩在全国300多个地方剧种中首屈一指。这使得婺剧音乐当之无愧地成为婺剧艺术的精华所在以及中国传统音乐的宝库之一。因金华古称婺州,1949年改称婺剧。婺州大地的戏剧,特别的艺术出自于特殊的地方。 婺剧源于明朝中叶,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婺剧剧目丰富,传统深厚,特色浓郁,影响深广,有徽戏“活化石”之称。200年前,四大徽班进京,融二黄、西皮、昆、秦诸腔之长,衍变成了京剧。徽戏自身反日益衰弱,甚至连其发祥地安徽,也因受到京剧倒流的影响而逐渐消失。婺剧则是徽剧早在徽班进京前向南流入的一支,是中国戏曲舞台保留徽戏剧目与资料最多、最完整的剧种之一。它拥有800多个大小剧目,3000余首曲牌。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就曾这样赞过婺剧:“京剧的前身是徽剧,京剧要寻找自己的祖宗,看来还要到婺剧中去找”。是的,我们再后来的研究中确实发现了在婺剧中有国粹京剧的魅影。 原来,金华、衢州自古为东南四省通衢之地,陆路、水路交通方便,商业繁荣,文化发达,历史上出过许多文学家、思想家和戏剧家,为地方戏曲艺术的孕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800多年来,它始终置身在浓郁的戏曲文化包围之中。它东南的温州,是南戏的发源地;北面的绍兴,是乱弹调腔流行的中心;西面江西弋阳、乐平是高腔发生、盛行的地带;东面又是余姚腔、海盐腔的发源地;西北的皖南地区则是微调的发生地。这些地方与金华山水紧密相连,不仅激发了婺剧的产生和发展,也很自然地把各地戏曲艺术带到了这片土地上。明清以来,金华一带是盐、丝入赣和漆、瓷入浙的商业贸易地区,加之物产丰饶,故历来是各种戏曲争胜斗奇之地。明中叶流行的义乌腔形成于金华府(治今浙江金华)属义乌县。明末的高腔、昆腔,清初的乱弹腔,清中叶的徽戏,均曾在金华流行。经济的发达推动了艺术的萌芽、滋长。 我们了解到,婺剧在旧社会的摧残下,艺人流离失所,解放初仅在金华地区留下少数班社。解放后,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婺剧获得新生。1953年,浙江省文化局以民办公助的形式,成立了金华专区婺剧实验团和浙江婺剧实验剧团,1954年决定兴办浙江省婺剧团。接着,全区大部分县相继成立婺剧团。为使婺剧后继有人,浙江婺剧团1955年招收郑兰香、吴光煜等一大批青年演员,1958年浙江省文化局在杭州创办了浙江戏曲学校婺剧班,该班在全省招演员、乐队45人,是新中国第一代婺剧中专生,毕业分配全省各婺剧团。 1957年全省举办一次规模较大的戏曲调演。婺剧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充分发挥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和积极性,一方面对演出传统剧目进行推陈出新,逐个进行整理,另一方面对传统艺术进行挖掘抢救,纪录出版了《婺剧传统剧目汇编》、《婺剧音乐、徽戏部分》使大部分传统剧目和唱腔曲牌得以保存。并整理和加工出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如《黄金印》、《送米记》、《孙膑与庞涓》、《米栏敲窗》、《父子会》、《马前泼水》等剧目参加调演。编、导、音、美及演员全面获奖。婺剧艺术以其特有的精神内涵获得了新生。 古老的婺剧艺术,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无微不至的关怀。1960年,毛泽东主席在杭州观看了婺剧优秀传统小戏《牡丹对课》后给予热情肯定和鼓励,并接见郑兰香等优秀青年演员说:“你们这个戏改得不错,有新鲜感;神仙斗不过凡人,老不如小,让老想占便宜的人得不到便宜。”1962年婺剧首次进京演出《双阳公主》、《三请梨花》、《牡丹对课》、《僧尼会》、《断桥》等剧目,受到首都文艺专家的高度评价。周恩来、朱德、陈毅

文档评论(0)

hkfgmn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