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身教的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孔子身教的研究

孔子身教的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孔子作为众多弟子“常师”的“以授业为天职”、“学而不厌、?人不倦”的崇高精神,多角度阐释了孔子“以身作则”身教思想的价值和现代意蕴。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以身作则;身教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3-0009-05       孔子作为众多弟子的常师,原是“学无常师”的突破。他虽有别于后世的业师,却以授业为自己的天职。其学而不厌、?人不倦精神、特别是以身作则的身教,足以为后世人师的楷模,也就值得研究。      一、以授业为天职      孔子作为人师,常以“学而不厌,?人不倦”自励,亦以此自慰。“?人不倦”含义如何,孔子如何不倦地?人?似清楚,也还值得探讨。   孔子自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8226;论而》)“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论语#8226;述而》)正因为他有?人不倦的精神,所以,“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焉”。(《论语#8226;述而》)   孔子称:“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礼记#8226;中庸》)固然是谦词,究其行迹,此四“未能”,虽非出乎本意,倒也大致符合实情。表示他为了专心致志地授业,作出了多大的牺牲。他未提到的第五道:所求乎师,以事弟子,能也!   然而,孔子却常常担心自己不能胜任教?之事。他有四忧:“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8226;述而》)堪称忧道不忧贫的君子!以“学之不讲”为忧,正如李贽所说:知圣人之“忧”,便知圣人之“乐”。(《四书评》)   尽管他毕生孜孜不倦地学,滔滔不绝地?,他仍不满足。晚年甚至还自责:“吾有耻也”,“幼不能强学,老无以教之,吾耻之”。(《荀子#8226;宥坐》)   “?人不倦”之“?”,在《论语》中同“教”有别。《说文解字》注:“?,晓教也。”段玉裁注:“晓教者,明晓而教之也。训以柔克,?以刚克,《周书#8226;无逸》:‘胥训告,胥教?’是也。晓之以破其晦,是曰?。”   人类教育文明的早期,“上所施,下所效也”的“教”,尚未定型。教化,主要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属言教,为直接施加影响的方式,故为“晓教”。孔子提到“吾与回言终日”(《论语#8226;为政》),其?人不倦之精神可见一斑。   孔子之?,是在同弟子打成一片的情境中进行的:“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8226;述而》)不仅如此,他还同弟子坦诚相见:“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论语#8226;述而》)这个表白已由其弟子陈亢通过侧面调查予以证实(参见《论语#8226;季氏》陈亢问于伯鱼章)。   孔子?人的意念,愈老愈强烈:“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是故君子少思长,则学;老思死,则教;有思穷,则施也。”(《荀子#8226;法行》)   夫子总是把“?”同“学”联系在一起。“学”是“?”的源泉。孔子“学而不厌”的精神,众所周知。值得一提的是,他曾说:“如垤而进,吾与之;如丘而止,吾已矣!”荀子提到这句名言,联系当时世道,不禁感慨系之:“今学曾未如?赘,则具然欲为人师。”(《荀子#8226;宥坐》)这就是说,现在有些人,所学到的东西还不如肉瘤,既少而又无用,却自以为堪做人师。   其实,孟子早就告诫:“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8226;离娄章句上》)明代李贽读到这里,感慨更深一层:“‘好为人师’,哪个去师他?”“今之‘好为人师’者,亦饥寒迫之耳。其胸中实是怕极,何敢言‘好’?”(《四书评》)   孔子为什么会对教?弟子如此执着呢?用他自己的话说,便是:“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乎?”(《宪问》)表明他?人不倦系出于对弟子由衷的关爱。   孔子弟子对乃师一往情深,以颜渊为最。正由于孔子对弟子情笃,当颜渊英年早逝时,孔子连声哀叫:“天丧予!天丧予!”子哭之恸,连在场的其他人亦为之动容:“子恸矣!”(《先进》)弟子冉伯牛有疾,大概得的不治之症。孔子自牖执其手,哀叹:“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   孔子即使是对其弟子的某种行为表现不满,有时甚至出言不逊,无非是爱之深,恨之切。如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孔子斥其“贼夫人之子!”(《先进》)是对误人子弟的行为不满。孔子对同他过从最密的弟子如子路、颜渊反而显得随便。如子路在其身旁,“行行如也”,“子乐”。随口说:“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先进》)似乎不近情理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