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 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人教版].ppt

必修三 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人教版].ppt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必修三 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人教版]

◎ 18--19世纪的世界 瓦特发明的蒸汽机 殖民扩张示意图 英国的议会大厦 启蒙思想影响扩展 ◎ 18--19世纪的中国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中国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 ——英国使者马嘎尔尼 乾隆帝(1711年-1799年) 1792年9月 出使中国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一种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16页) 马嘎尔尼的日记一针见血地指出:“清帝国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它能胜过其邻船的地方,只有它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有纪律和安全了。”   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国人已经出兵,鸦片战争马上就要开始,林则徐给道光皇帝上了这样一个奏折:   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以手刃数敌,即乡勇平民竟足以致其死命。况夷人异言异服,眼鼻毛发皆与华人迥殊,吾民齐心协力,歼除非种,断不至于误杀。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况逆船朝南暮北,惟水师始能尾追,岸兵能顷刻移动否? ——1841年林则徐赴伊犁谪戍途中致友人的信函 一、看世界——坚船利炮里的惊醒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主要贡献: ①设立译馆,翻译夷书; ②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 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 世界地理志。 林则徐 一、看世界——坚船利炮里的惊醒 中国引进国际法的开山著作,更新了中国人的法律观念,为晚清法制注入了现代化的意识。 魏源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代表作:《海国图志》最详实的地理专著 核心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局限:仅认识到西方军事技术的先进性, 没有真正付诸实践 《海国图志》在1853年流入日本,一度成为日本追求海外知识的必读书。 ……《海国图志》在日本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 ——《大国崛起?日本》 在中国《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然而,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 《〈海国图志〉出版记 》 《海国图志》:墙内开花墙外香 为什么会出现 “墙内开花墙外香”?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蒋廷黻(fú)《中国近代史》 二、用西学——内忧外患中的警醒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二、用西学——内忧外患中的警醒 江南制造总局炮厂 汉阳铁厂 北洋水师战舰 第一批赴美留学幼童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中学” (2)“西学” (3) 关系 (4) 目的 封建制度、封建纲常伦理 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中学”是根本,“西学”是补充 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师夷长技以自强。(自强、求富) 二、用西学——内忧外患中的警醒 1885年,为了解决大清帝国和日本在朝鲜问题上的纠纷,李鸿章(62岁)和伊藤博文(44岁)在天津进行了谈判,签订了《天津条约》。这次会面后,李鸿章提醒总理衙门: “大约十年之内,日本富强必有可观,从中土之远患而非目前之近忧,尚祈当轴诸公及早留意是幸。” 而伊藤博文对清国则有着完全相反的预言: “有人担心三年后中国必强,此事直可不虑,中国以时文取文,以弓矢取武,所取非所用;稍为更变,则言官肆口参之。虽此时外面于水陆军俱似整顿,以我看来,皆是空言。” 二、用西学——内忧外患中的警醒 二、用西学——内忧外患中的警醒 甲午战争在陆海陆战场俱失的情况下,1895年3月,李鸿章(72岁)受命前往日本马关谈判和约。 伊藤博文说

文档评论(0)

wnqwwy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14141164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