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下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模式探析.docVIP

工匠精神下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模式探析.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工匠精神下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模式探析

工匠精神下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模式探析   摘要:随着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迈进,培育“工匠精神”迫在眉睫。“工匠精神”――集精益求精和严谨专注为一体的精神理念,是当前社会转型期重要的内在驱动力,是提高高校艺术人才的设计能力与创造性的需要。高校要以“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为基点,分析当前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积极探索和创新“工匠精神”下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模式。   关键词:“工匠精神” 高校艺术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J0;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1-0127-02   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被首次提上国家战略层面。“工匠精神”不仅成为中国创新驱动上的“精神之钙”,引领“中国精造”的时代风尚,同时也为教育事业注入新活力,给高校艺术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气象”。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在古代,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工匠是手工业劳动,追求的是尚巧、求精、道技合一的工匠精神,其核心是传统手工艺技艺。正如《考工典?考工总部?汇考》引文曰:“工,百工也,考察也。以其精巧工于制器,故谓之工。”[1]说明工匠是造物的主体,而工匠精神代表着工匠的手工技艺。   在现代社会,所谓“工匠精神”,即工匠们对设计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改进的精神追求。其现实内涵可以从四个层面来阐述:   第一,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重视细节。利用大量时间和精力对产品进行累积式的渐进和改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以创造出“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技术制品。   第二,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工匠凭借其技艺按照近乎严苛的技术标准和近乎挑剔的审美标准,追求每件制造器   物的至善至美。   第三,“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知行合一”的过程是将“意会知识”(tacit knowledge)从隐形转化为显性的实践过程。在技艺“心得”方面获得更多的“知”的同时,也要在“行”的方面大胆实践自己的设计理念,勇于突破、创新前人的发明创造。   第四,“道技合一”的人生境界。“工匠精神”追求“心合于道”的境界,即通过技艺理解生活世界,秉承为艺术产业作出巨大贡献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将“游于艺”的状态转化为“道技合一”的理想境界。   二、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中倡导“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第一,从国家层面上。“工匠精神”是为了对接“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适应“机器换人”催生的人才需求,也是中国从“制造”转型为“质造”的重要基石。高校艺术专业是国家制造和国家质造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注入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中去是传承中华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打造“工匠大国”,走向“中国质造”的必由之路。[2]   第二,从个人层面上。“工匠精神”所体现的品质,是培养高校艺术人才专业素质、专业态度和专业精神的必然要求。“工匠精神”以其“知行合一”的??践精神和“道技合一”的高超境界,实现了“艺技”和“德技”的完美结合。高校艺术人才中倡导“工匠精神”有利于弘扬“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爱岗敬业,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和劳动品质,有利于明确高校艺术人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上的具体要求。   三、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模式单向制,社会实践契合弱化   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往往采用的是单向制,即高校对艺术人才的理论功底和基础知识过于重视,忽视了社会实践所要求的经验“向度”。同时,高校也采用了一味的灌输式传授模式,忽视了亲自实践与生活体验带来的艺术灵感,难以激发高校艺术人才潜在的“匠心情结”。从纵向来看,国内高校对艺术人才的培养大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专注国内的教学方式与培养模式,对国外优秀教学活动案例分析和研究较少,难以提升艺术人才的能力与素养,从而难以激发艺术专业学生的“工匠热情”。   (二)专业水平评价模式单一,对艺术追求功利化   目前,高校艺术人才的专业水平评价模式较为单一。学校过度强调学生的作业数量,上交是否准时等问题,并以此来作为评定学生专业水平的标准。简单低效的专业水平评价模式使高校艺术生忽视了作品的质量。现今,有的艺术生以金钱来衡量艺术的价值,甚至利用艺术获取利益,形成一股对艺术追求的“功利风气”。当教育回归到尊重每一个个体,抛弃分数确定论的那一天,“中国制造”才能将价值创造放到首位,告别利润至上的短视行为,重塑凭高精尖工艺立足的制造强国形象。[3]   (三)教师主体模式占主导,自主创新能力僵硬化   高校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大多以教师为主导,对学生进行艺术专业课的讲授,削弱了学生的自主性,难以调动学生对艺术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