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临床的研究进展.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幽门螺旋杆菌临床的研究进展

幽门螺旋杆菌临床的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2-0265-02          现代大学生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大,再加上饮食不规律,熬夜等不良习惯导致大学生“胃病”发生率增高,而导致我们“胃病”的有一神秘物质――幽门螺旋杆菌,在此充当重要角色!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Barry Marshal1)和罗宾?沃伦(Robin Warren)也是因为发现“幽门螺旋杆菌”而获得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贝勒医科大学消化器官内科助教山冈吉生和他所在的国际研究小组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 通过分析人体胃内的幽门螺旋杆菌的遗传基因, 证实人类曾分别在3 万多年前和5000 年前两次从亚洲迁徙到太平洋地区。可见,人们已经用幽门螺旋杆菌来揭示人类迁徙史,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人类上消化道疾病的重要致病菌,为慢性胃炎、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病因。Hp也是世界上感染率最高的细菌之一,世界人口的平均感染率达50% ,发展中国家的感染率可达80%,中国Hp感染者达6亿,世界卫生组织(WHO)确认其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并将其列为第一级致癌因子。每年因为胃癌死亡者超过20万人[1-2]。    幽门螺旋杆菌这一神秘物质为什么这样重要,它是怎样发现的呢?它究竟是什么呢?早在1875年,一位波兰医生就在其发表的论文中提到他发现胃里有螺旋状的细菌,这时候就有人怀疑胃炎和溃疡病跟该细菌感染有关系,但由于当时条件的局限,无法将细菌分离培养出来,这一发现渐渐被人忽视和遗忘。随着电子显微镜研制成功,病理研究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有不少研究者在胃里发现螺旋状细菌、1979年4月,在澳大利亚珀斯皇家医院工作的沃伦在一份胃黏膜活体标本中,意外地发现一条奇怪的“蓝线”。他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发现“蓝线”竟然是无数紧粘着胃上皮的细菌组成。为了让同事相信他的发现.他将病理切片进行了染色处理,结果细菌清晰可见,而且数量比预想的要多得多,他还发现这些细菌所在部位,基本都是在胃有炎症或者溃疡的地方。1980年,他在医院内部刊物发表了文章,认为胃炎和溃疡病与螺旋菌感染有关。随后,对沃伦的想法也持怀疑态度的马歇尔也参与研究,并且渐渐相信沃伦的观点是正确的。此后,二人共同对l00位患者的胃活体组织切片进行了研究.并发现几乎所有慢性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内都有这种细菌; 1982年终于培养出一种不知名的细菌。他们认为,这种新细菌属于弯曲菌家族,遂将其命名为幽门弯曲菌,后来又发现,它应该属于螺旋菌,所以又改名为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它能产生大量尿素酶,尿素酶经过分解之后在菌体周围形成一团碱性的“氨云”,可以抵抗胃中的酸性环境,免受胃酸的伤害。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幽门螺旋杆菌外形通常呈S形或弧形,长约3微米,宽0.5微米;菌体一端长有2―6根长约3~5微米的鞭毛,这些鞭毛可以使细菌方便地穿过胃黏膜而定居于胃上皮细胞。以前,“没有胃酸就没有溃疡”的机理一直在消化道溃疡发病中占统治地位,认为胃酸是导致胃溃疡的主要原因,幽门螺旋杆菌发现后,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病”的相关性成为大家关心的焦点。目前认为其病因很复杂,主要原因在于HP感染之后打破了黏膜侵袭因素与防御因素之间的平衡,即侵袭因素的增强和防御因素的削弱导致了消化性溃疡的形成。①HP凭借其毒力因子作用,在胃黏膜(胃和有化生的十二指肠)定植,诱发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损害局部黏膜的防御/修复机制[3]② HP感染可增加促胃液素和胃酸的分泌,增强了侵袭因素” HP主要作用是破坏正常胃及十二指肠的黏膜屏障,其首先覆盖在正常胃及上皮细胞表面的黏液层,然后通过胃蛋白酶和对黏膜有损害的细胞毒作用引起黏液层分离,细胞内黏液颗粒减少,并损害微绒毛和细胞:HP的尿素酶在黏液层内产生局部高浓度氨改变了黏膜pH值,进而导致H+反向弥散进入并透过黏膜层,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后者主要刺激H+受体,使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加;HP还产生蛋白分解酶、脂酶、磷脂酶A,造成黏膜结构破坏;HP还减少十二指肠黏膜分泌碳酸氢盐,加重了胃黏膜损伤,进而导致消化性溃疡病的发生。    HP导致的消化道疾病(主要是消化道溃疡)的治疗:1 单药治疗,用铋盐、克拉霉素、甲硝唑、呋喃唑酮等单一药物治疗,对Hp只部分有效。2 二联疗法,包括铋剂或PPI与一种抗菌药物联合应,邱世犹等采用雷尼替丁胶体铋与克拉霉素联合应用,疗程14 d,Hp根除率82%[4]。国内其他报道二联疗法Hp根治率更低。3 三联疗法,1990年世界胃肠病专题会议推荐标准三联疗法,称为治疗“金标准”,即胶态次枸橼酸铋1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