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编】秦汉文学课件新版.ppt
《史记》的史料来源很丰富,然而就各个历史时期来说,史料的多少又很不平均。春秋以前间有缺略;春秋战国至秦比较详细;汉建立后一百年左右的历史,则详尽记载,篇幅最多。也就是说,时代越近材料越多。对于上古史事,司马迁当时已有文献不足之叹。刘知几在《史通·叙事》篇中称:“观子长之叙事也,自周已往,言所不该,其文阔略,无复体统;自秦汉已下,条贯有伦,则焕炳可观,有足称者。” * 123 《史记》是司马迁根据他所掌握的史实材料作出的一个历史陈述。在这个基础上,尽可能地写得直接、明白,并且优美、可读。但后来的人一直不太承认他的准确。直至王国维的考证,才通过二重证据法,确定《史记·殷本纪》所述殷代先公先王世系基本可信。而近年陕西出土的二十九件西周青铜器中有关于西周孝王的铭文记载,又一次证实《史记》所述西周列王谱系是言之有据的。 * 123 这表明,我们对《史记》中的历史陈述,包括那些细节描写、人物对话的真实与否,都不应该无端怀疑。作为太史令和受刑后的中书令,司马迁无疑能够看到当时宫廷藏书和档案材料,加上他游学的见闻和宦途交往,广泛了解历史遗存、人物踪迹和口头传说,使他据以撰写《史记》的素材,肯定包含随后湮灭的大量第一手史料。 * 123 至于西方后现代史学的说法,恐怕和他们的史学传统有关。比如稍晚于孔子的“西方史学之父”希罗多德,他的观点是历史学家的责任只是告诉别人曾经有人说过什么,而不必为这些说过的什么是否正确负责。但中国史学从孔子开始就很重视材料是否足征,讲求征而后信,强调多闻阙疑。这也是司马迁讲历史与先辈的一种共识。这种传统,对世界史学,也可以说是一种重要的贡献。 * 123 《史记》的编纂体例 司马迁创造性地以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种不同的体例来记载复杂的历史事实。这种方法,便于考见各类人物的活动情况以及各类典章制度的沿革源流,开创了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纪传体史书的编纂方法,成为历代王朝所修“正史”的典范。 * 123 1、本纪。共十二篇,可分两类: 一类是以朝代为主,如《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另一类是以帝王为主,如《秦始皇本纪》《高祖本纪》。 不论哪一类,实际都是编年史,是大事记,等于全书的总纲。项羽虽非帝王,亦称本纪,这是因为秦亡之后,项羽“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处于实际上的统治地位,所以凡楚汉战争时期大事均见《项羽本纪》。 * 123 2、表。共十篇,也可分两类: 一类是大事年表,如《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年经事纬,纵横互订”,这是读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楚之际历史所不可少的工具。《十二诸侯年表》中的第一年,即周召共和元年(前841),这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年代可据之始。 * 123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时代与作者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讨。不过,目前大多数学者的看法,认为这批古诗并非一人之作,其产生年代大致在东汉中后期。中国古代诗歌,在先秦两汉是以民歌为主,到魏晋以后则以诗人的个人创作为主,“古诗”恰好是两者之间的过渡。 * 123 在东汉中后期那个统治思想崩溃、社会动荡不宁的时代,一向以皓首穷经、报效君国为人生目标,以节操伦常为最高价值标准的文士们,失去了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往日以为崇高的显露出荒谬和虚伪,往日以为牢固的亦已摇摇欲坠,人生的价值,人生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他们面临着巨大的痛苦和困惑。 * 123 从汉初以来即被反复咏唱着的对于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伤,这时在他们心中显得更为强烈,成了“古诗”的中心主题。从这个主题出发,以悲哀的基调,“古诗”展开了闺怨、友情、相思、怀乡、游宦、行役、劝慰、愿望……等各种内容。 * 123 生命短促、人生无常,这个主题直接在“古诗”中以强烈的感觉反复出现。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驱车上东门》)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生年不满百》) * 123 诗人们更将自身生命的短暂存在与自然中永久的存在相对比,或感慨于那长年“青青”的“陵上柏”和始终“磊磊”的“涧中石”,或感慨于那永远不会变化的“金石”,从而更加深了自己的感伤和悲哀。 * 123 在诗人们的眼中,时间成了带走生命与人生的最可怕的东西,因而节序物候的变迁就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反应: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回车驾言迈》) 回风动地起,秋草萋以绿。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东城高且长》) * 123 在各种景色中,累累坟墓和萧萧白杨,无疑最容易引起对死亡的恐惧,因而频频出现在“古诗”中: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去者日已疏》)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