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复习必背知识小册:第五章常见18个文言虚词例释.doc

2017高考语文复习必背知识小册:第五章常见18个文言虚词例释.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word 资料下载可编辑 专业技术资料 2017高考语文复习必背知识小册 目 录 第一章、常用常考成语 第二章、《考试大纲》规定的必背篇目 第三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第四章、常见文言实词120例 第五章、常见文言虚词 第五章、常见18个文言虚词例释 一、而 (1)用作连词。 ①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与”“和”“又”。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②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③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才”“接着”,或不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④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谏太宗十思疏》) ⑤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⑥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项羽本纪》) (2)用作代词。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本纪》) (3)复音虚词“而已”,语气助词,表示限止,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二、何 (1)用作疑问代词。 ①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并序》) (2)用作副词。 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竟日默默在此?(《项脊轩志》) 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①“何如”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②“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乎 (1)助词。 ①表疑问,相当于“吗”“呢”。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②表反问,相当于“吗”“呢”。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表测度或商量语气,相当于“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④表感叹,相当于“啊”“呀”。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⑤用在句中,表停顿。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⑥用于形容词或副词之后,译为“……的样子”“……地”,或不译。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2)介词,相当于“于” ①表示动作的对象。对,对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②表示地点、时间、范围。在,在……时候,在……方面。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③表比较。比。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四、乃 (1)用作副词。 ①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 a.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②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a.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a.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b.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刺客列传》) 五、其 (1)用作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a.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刺客列传》) 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②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在句子中作主语或宾语或修饰语的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师说》) b.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廉颇蔺相如列传》)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方其……而东也”作状语)(《赤壁赋》)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作定语或

文档评论(0)

xfnz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