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药走守药性的理论探析*
2015 第十七卷 第三期 ★Vol.17 No.3
中药走守药性的理论探析*
1 1 1 2 **
韦乃球 ,邓家刚 ,冼寒梅 ,韦建信
(1.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教研室 南宁 530200;2. 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中医医院 罗城 546400)
摘 要 :中药药性理论是祖国医药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
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治则等中医理论为基础,根据药物的性质特征及患者用药之后的反应而高度概括
的一种理性认识。自古以来,中药药性理论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的准确辨证施药,对中华民族的医疗保健
和繁衍生息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中药药性理论是学习、研究、运用中药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其概
念内涵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补泻、润燥、滑涩、刚柔、走守、峻缓等内容。可见,以走守概括
中药的作用特征, 亦是中药药性理论的组成内容之一。虽然历代医家对中药走守药性的论述尚显凌乱,但
该药性对于阐释药物作用机理以及临床选药、配伍组方的指导意义却不容忽视。
关键词 :中药药性理论 走守药性 确定依据 临床意义
doi :10.11842/wst.2015.03.005 中图分类号:R285.1 文献标识码:A
中药药性是对中药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是 《本草正义》称附子为“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所
中药区别于植物药、天然药物的显著标志,是指导 不治”。
[1,2]
中医临床用药的理论依据 。广义中药药性概念 守药是指善守凝滞、作用范围较窄、药效缓慢,
内涵比较宽泛,但按现行《中药学》教材所载,中药 以补益脏腑不足、精血亏损为主要功效的中药。如
药性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 熟地味甘厚,性微温,质地柔润,功擅补血滋阴,益
[3]
沉、毒性等 。虽然走守药性尚未被教学用书系统 精填髓,为滋补肝肾阴血之要药。由此可见,熟地
收录,但却始终指导着中药的配伍与临床应用。因 是一味 “补而主静” 的守药,因其宁静之性,故对于
此,本文着重分析走守药性的作用特征和临床应 血虚兼阴血燥动不安者比“补而主动”的当归更为
用,探讨走守药性的学术内涵,以期丰富中药药性 适宜。
[6]
理论。 另外,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 中明确提出:
“以药而言,则散者为阳,敛者为阴;辛热者为阳,苦
1 走守药性的含义及属性
寒者为阴;行气分者为阳,行血分者为阴;性动而走
走药是指善走善行、作用范围广泛、药效迅速、 者为阳,性静而守者为阴。”可见,走守是用以表示
以祛除实邪为主要功效的中药。如附子辛甘大热, 药物的动静属性,凡走药属阳药,药性刚急、峻猛;
走而不守,能峻补欲竭之真阳,追复散失之元阳,素 凡守药属阴药,药性柔润、和缓。
[4]
有“回阳救逆第一品药”之称,是治亡阳证要药 ;
2 走守药性的确定依据
同时,本品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散寒,下补
[5]
肾阳以益火,又善治心、脾、肾阳虚诸证 。因此, . 走守由药物功效特点反映
2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