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多重耐药菌——耐药机制及防控措施教学教案.ppt
多重耐药菌 ——耐药机制及防控措施 ICU of the 2nd Hospital ,JiaXing CITY 《柳叶刀—传染病》 最早出现在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后来有不少英美等国的游客前往这些南亚国家接受价格低廉的整形手术,使得这种基因得以传播。有报道称,这种变种基因目前已经传播到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而且在英国已经出现了5例感染死亡者。英国科学家在南亚和英国病人身上发现的这种被称为“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ew DelhiMetallo-beta-lactamase,NDM-1)新基因,几乎所有抗生素都对它无效,其中包括效力最强的碳青霉烯类。 一种新的耐药机制,导致多重耐药菌 主要内容 多重耐药菌、泛(全)耐药菌 常见的多重耐药菌 耐药机制是什么 如何监测与控制 4 1 2 3 常见的多重耐药菌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 菌株 产AmpC酶菌株 多重耐药(MDR)铜绿假单胞菌 多重耐药(MDR)不动杆菌 高致病性难辨梭状芽孢杆菌 细菌耐药的机制 抗生素发挥作用的条件 细菌体内存在对该抗菌药物敏感的靶位点 该抗生素能穿透细菌表面,有足够的量抵达靶位 抗生素与该靶位结合前,该抗生素既不能失活,也不能被细菌排出体外 细菌耐药 的机制 细胞膜通透性降低,抗生素进入减少或进入细菌的抗生素被主动排除体外(外排泵) 靶位发生突变,抗生素的亲和力下降 产生钝化酶,使抗生素灭活 或结构改变 细菌菌膜形成 细菌耐药的机制 细菌耐药的机制——钝化酶 钝化酶的分类 β-内酰胺 酶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钝化酶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链阳菌素类(MLS)抗生素钝化酶 氯霉素类抗生素钝化酶 细菌耐药的机制——钝化酶 β-内酰胺酶的分类 Ambler分类法:分子分类法 Bush分类法:功能分类法 细菌耐药的机制——钝化酶 β-内酰胺酶的分类 Bush 1类(Ambler C):头孢菌素酶,又称AmpC酶,主要由染色体介导,可水解一、二、三代头孢菌素,高浓度对BLI耐药,仅对四代头孢菌素和碳氢酶烯类敏感 阴沟肠杆菌、沙雷粘质菌 细菌耐药的机制——钝化酶 β-内酰胺酶的分类 Bush 2类:主要为质粒介导的酶,分8个亚类(2d分子分型为D类,其余均为A类): 2a:革兰氏阳性球菌产生的青霉素酶,分解青霉素 2b:经典的广谱酶,分解青霉素及第一代头孢菌素 2be:ESBL,分解大多数β-内酰胺 类抗生素 2br:耐酶抑制剂的青霉素酶,可分解酶抑制剂 2c:羧苄青霉素酶,分解青霉素及羧苄青霉素 2d:邻氯青霉素酶:分解青霉素及邻氯青霉素 2e:头孢菌素酶,可分解头孢菌素 2f:碳氢酶烯酶,可分解大多数β-内酰胺 类抗生素,包括碳氢酶烯类抗 生素 细菌耐药的机制——钝化酶 β-内酰胺酶的分类 Bush 3 类(Ambler B):染色体介导的碳氢酶烯酶,由于此酶含金属离子锌,故又称为金属酶,可分解碳氢酶烯类及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细菌耐药的机制——钝化酶 β-内酰胺酶的分类 Bush 4类(Ambler分型不明):洋葱假单胞菌产生,染色体介导的青霉素酶,不但水解青霉素,还耐克拉维酸 细菌耐药的机制——钝化酶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钝化酶 氨基糖苷酰基转移酶:AAC 氨基糖苷核苷转移酶:ANT 氨基糖苷磷酸转移酶:APH 多由质粒编码,部分可由转座子编码, 所以易在菌种间水平扩散 细菌耐药的机制——靶位突变 靶位发生突变或被修饰 靶位部分的改变、靶位高产、靶位代谢旁路以及上述机制的结合 1.突变引起的靶位耐药 ————基因突变致细菌DNA旋转酶或拓扑异构酶Ⅳ改 变,使细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 2.获得外来基因形成靶位旁路 ————MRSA,获得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想象与真实:网络玄幻小说《诡秘之主》的空间叙事研究.pdf VIP
- GB 1499.2-2024 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pdf VIP
- 2024~2025学年10月山东青岛城阳区青岛实验高中高一上学期月考数学试卷(详解版).pdf VIP
- 《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25版)》解读PPT课件.pptx VIP
- 国庆双节小区物业安全温馨提示.doc VIP
- 《强制性条文实施计划》.docx VIP
- 长春易加科技-数字化互联化智能工厂解决方案.pdf VIP
- 23CJ87-1 采光、通风、消防排烟天窗(一)参考图集.docx VIP
- 车辆GPS动态监控管理制度完整.doc VIP
- 2-2《TIPS操作手册(公共代码管理子系统)》.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