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案 课 题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时及授课时间 1 课时 授课人 2017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 3、联系学生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 2、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动手操作的实验意识。 教学难点 通过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让学生理解和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教授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确,虽然我们的头脑几乎被知识挤得满满的,而一提到动手作业,我们几乎都不知所措,十分害怕。今天,我们有幸读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它将会告诉我们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求知,它会拨开我们心灵的迷雾,使我们真正见到求知天地的青天丽日。 二、自学指导 字词积累与释义 作者介绍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3个月后随父母回中国,12岁时随全家迁往台湾。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 背景介绍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 从探索物体而得到知识。——格,探察、探究。物,物体、事物。致,达到、得到。 2、本文主要探讨什么问题? ——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 3、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中国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二)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阅读课文,你能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出本文的提纲吗?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分析问题。论述文章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四、研读文本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3《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4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5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6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7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五、课堂总结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新世纪合格人才。 作业 完成练习册 备注 (补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文档评论(0)

pengyou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