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污水管网微生物群落的演替及其对水质的影响-市政工程专业论文.docxVIP

城市污水管网微生物群落的演替及其对水质的影响-市政工程专业论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城市污水管网微生物群落的演替及其对水质的影响-市政工程专业论文

城市污水管网微生物群落的演替及其对水质的影响 专 业:市政工程 硕 士 生:王 斌 指导教师:金鹏康 教授 摘 要 论文以西安市城市污水为研究对象,通过 1200m 长的城市污水管网中试实验 装置研究了污水管网内生化产物形成规律、管网生物膜结构及菌群构造变化情况, 深入分析了污水管网内微生物群落的沿程演替规律,进一步评价了微生物菌群对 污水水质的影响,为污水管网中污染物的降解途径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管径为 40mm,流速约为 0.6m/s,充满度为 0.6,温度为 25°C 的条件下进 行模拟管段中试实验,并控制管道中的溶解氧为 0.3±0.05mg/L 以下。污水经过 1200m 管网的输送后,水中 TCOD、NO3-N、NH3-N 以及 SO42-含量均发生了变 化,其中 TCOD、NO3-N 以及 SO42-的含量分别由 370mg/L、0.45mg/L 以及 38mg/L 降至 251.0mg/L、0.11mg/L 以及 25.3mg/L, NH3-N 含量由 35.8mg/L 上升为 42.9mg/L,这与管网中微生物作用有关。 生物膜的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污水管网沿程生物膜结构变化较大,初始结 构表面平整,沿程结构逐渐疏松;膜表面可见球菌、丝状菌、链球菌以及杆菌等 微生物,膜内部丝状菌、杆菌缠绕。通过 PCR-DGGE 技术研究了生物膜内的生物 相,测序结果表明,10 条 DGGE 优势条带对应微生物主要为气单胞菌属、变形 杆菌属、毛球菌属、脱硫微菌属、脱硫叶菌属、微单胞菌属、螺旋菌属、厚壁菌 门等。进一步通过覆盖度更高的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随着管网距离延长,管网 沿程菌群丰度和多样性沿程呈增大趋势,污水管网内绝对优势菌门有变形杆菌、 厚壁菌门以及拟杆菌门,其相对丰度沿程分别呈增加、减小和不变的趋势。管网 内发酵菌群主要有链球菌属、肠杆菌属、梭菌属等菌属;产氢产乙酸菌群主要有 地杆菌属、暗杆菌属、史密斯氏菌属等菌属;同型产乙酸菌群有醋酸杆菌属和瘤 胃球菌属两种菌属;硫酸盐还原菌群主要有脱硫叶菌属、脱硫微菌属、脱硫弧菌 属等,产甲烷菌群有甲基球菌属。 进一步分析评价了微生物菌群对污水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水经过 1200m 管网的输送后,蛋白质及腐殖质的含量均沿程减少,而蛋白质发生了蓝移,腐殖 质则发生了红移,表明其物质的化学结构发生了改变。结合有机物的分子量分析 可知污水中高分子量(蛋白质等)及部分中等分子量有机物(腐殖质)向小分子 量有机物(VFA 等)转化。污水的生化性分析结果表明管网中微生物改变了水中 有机物的构成,将复杂大分子有机物水解成简单的小分子有机物,将不饱和性有 机物转变为饱和性物质,水中难降解与慢速可生物降解有机物逐渐转向易于生物 利用的基质,从而提高了污水的生化性。 关键词:城市污水管网;微生物群落演替;有机物转化;污水的生化性改善 The succession of microbial community in urban sewer networks and its effects on wastewater quality Speciality: Municipal Engineering Name: Wang Bin Instructor: Professor Jin Pengkang Abstract Taking Xian city wastewater as experimental water in this paper, the formation law of of biochemical products, structures of biofilm and changes of microflora were studied through a 1200m long pilot scale urban sewer networks. The succession law of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the effects of microorganism on sewage quality were further evaluated, which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gradation of pollutants in sewer networks. The experiment was consisted of 40mm diameter PVC pipe and conducted at room temperature (25°C) in a controlled environment that kept the dissolved oxygen (DO) equal to 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