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常见的2 细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分离与观察 荚膜可通过离心培养液而沉降,粘液层扩散到培养基中,使培养液呈凝胶状,不流动,离心不沉降。 荚膜、粘液层和衣鞘对染料的亲和力极低,很难着色,经特殊染色(负染色法)后,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 成分 荚膜成分 (荚膜含 水量很高) 多糖 纯多糖 杂多糖 多肽和多糖 蛋白质 葡聚糖 纤维素 果聚糖 …… 多肽 海藻酸 透明质酸 …… 聚-D-谷氨酸 …… 糖被的功能 保护作用; 贮藏养料; 表面附着作用; 堆积代谢废物; 细菌间的信息识别作用; 作为透性屏障和离子交换系统。 应用 1.用于菌种鉴定; 2.用作药物和生化试剂;提取葡聚糖—“代血浆”; 3.用作工业原料;胞外多糖:黄原胶用于石油开采; 4.用于污水的生物处理。 危害 荚膜细菌的大量繁殖,常使糖厂的糖液发粘变质,酒类、牛奶、面包等饮料和食品发粘变质。牙齿表面形成龋齿。 (五)芽孢 某些细菌在生活史的某个阶段或某些细菌在它遇到外界不良环境时,在其细胞内形成一个内生孢子叫芽孢。 能形成芽孢的细菌种类: 杆菌种类较多,球菌和螺旋菌较少。 芽孢 芽孢的组成和结构 多层结构,包括孢外壁、芽孢衣、皮层和核心。 DPA含量高,钙盐形式存在,与耐热性相关。 芽孢的特性 含水量低、壁厚而致密,DPA含量高,耐热性酶。 通透性差,不易着色。 新陈代谢几乎停止,处于休眠状态。 有很强的抗热、抗干燥、抗辐射、抗化学能力。 一个芽孢萌发产生一个个体。 研究芽孢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形态学指标 指导菌种保藏 提高菌种筛选率 制定灭菌参数: 肉类:肉毒梭菌; 外科器材:破伤风梭菌和产气荚膜梭菌; 实验室和发酵工业:嗜热脂肪芽孢杆菌; 伴孢晶体 少数芽孢杆菌(如苏云金芽孢杆菌简称“Bt”)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苏云金芽孢杆菌和伴孢晶体 对鳞翅目、双翅目和鞘翅目的200多种昆虫和动、植物线虫有毒杀作用,对人畜安全、对害虫的天敌和植物无害,有利于环境保护。常用苏云金芽孢杆,即“Bt”细菌杀虫剂。 实用意义: 细菌杀虫剂—生物农药 细菌的其他休眠构造 某些细菌还能形成其他休眠构造:如固氮菌的孢囊,粘球菌的粘液孢子,蛭弧菌的蛭孢囊等。 孢囊是棕色固氮菌等一些固氮菌在外界缺乏营养的条件下,由整个营养细胞外壁加厚、细胞失水而形成的一种抗干旱但不耐热的圆形休眠体。 (六)鞭毛 由细胞质膜上的鞭毛基粒长出穿过细胞壁伸向体外的纤细的波浪状丝状物。 数目为一至数十条,具有运动功能,成分为蛋白质。 鞭毛一般长度为15-20um,直径为0.01-0.02um 显微镜观察 肉眼观察 电子显微镜下直接观察 通过特殊的鞭毛染色使鞭毛加粗在光镜下观察 半固体培养基上 平板培养基上 在暗视野中通过对细菌水浸片的观察 鞭毛的着生方式 周生 鞭毛的实践意义 细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鞭毛着生的位置和数目是细菌种的特征,具有分类鉴定的意义。 鞭毛蛋白是一种很好的抗原物质,不同鞭毛上氨基酸组成有很大区别,故可通过血清学反应进行分类鉴定。 (七)其他结构 菌毛(伞毛、纤毛、线毛) 构造比鞭毛简单,无基体,直接着生于细胞膜上。 功能:作为噬菌体的吸附位点。 作为附着到哺乳动物细胞或其他物体的工具。 大肠杆菌的纤毛 性毛 构造和成分与菌毛相同,但比菌毛长。 数量仅一至少数几根。 性毛一般见于革兰氏阴性细菌的雄性菌珠中。 其功能是向雌性菌珠(受体菌)传递遗传物质。 鞭毛 菌毛 性毛 糖被 四、细菌的物理化学特性 (一)细菌表面电荷和等电点 氨基酸是两性电解质; 在某一定pH溶液中,氨基酸所带的正、负电荷相等时的pH,就是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细菌等电点为pH 2-5。 (G+ pH 2-3)<(G- pH 4-5), pH 3-4为革兰氏染色不稳定性菌。 一般的培养、染色、血清试验等过程中,细菌多处于偏碱性、中性和偏酸性,高于其等电点,所以细菌鞭毛总是带负电。 废水中也是如此。 (二)细菌的染色原理及染色方法 细菌无色透明,反差小,不易看清。 常用染料: 碱性:结晶紫、龙胆紫、碱性品红、番红、亚甲蓝、中性红、孔雀绿等。 酸性:酸性品红、刚果红、曙红等。 通常细菌带负电荷,所以用带正电的碱性染料。 少数特殊细菌用酸性染料,成为抗酸性染色。 细菌染色法 死菌 正染色 革兰氏染色法 抗酸性染色法 芽孢染色法 姬姆萨染色法 鉴别染色法 简单染色法 活菌 负染色:荚膜染色法等 用美蓝或TTC(氧化三苯基四氮唑)等作活菌染色 C. Gram(革兰)于1884年发明的一种鉴别不同类型细菌的染色方法。 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 1.涂片 2.单染—结晶紫染液第一次染色 1min 固定 3.媒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