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共同犯罪-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6 年第 1 期
我国《刑法》中的“共同犯罪”:
“犯罪共同说”抑或“行为共同说”
陆诗忠 *
目 次
一、对“(部分)犯罪共同说”批判之省思
二、“行为共同说”“优势之否定
三、“行为共同说”风险之透视
摘 要 “行为共同说”所宣扬的较之于“犯罪共同说”的一系列“比较优势”不仅是无以立足的,
而且司法实践中所出现的有关共同犯罪的疑难问题,运用“犯罪共同说”是同样能够迎刃而解的。在
此意义上,我们大可不必有悖于司法实践中的通行理解与做法而去倡导所谓的“行为共同说”。如果
真的以“行为共同说”作为认定共同犯罪成立与否的依据,还将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该风险大体
上来自于两个方面:与相关的刑法理论存在着冲突、与我国的《刑法》规定存在着冲突。我国刑法中的
“共同犯罪”体现的应当是“犯罪共同说”。
关键词 “犯罪共同说” “行为共同说” 个人责任原则 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的本质讨论的是何谓“共同”的问题,即是“行为”的共同,还是“犯罪”的共同。在
该问题上,域外刑法学中历来就有 “犯罪共同说”与“行为共同说”的尖锐对峙。在我国刑法教义学中,
“犯罪共同说”长期居于支配地位。但近年来,随着德、日共犯理论的引入,“行为共同说”已为个别学
〔1 〕 〔2 〕
者所倡导, 并得到了众多学者的支持 。令学界关注的是,张明楷教授亦加入其中。张教授最初赞
〔3 〕 〔4 〕
同 “犯罪共同说”, 但其在 《刑法学》(第四版)倒戈转向了“行为共同说”, 其新近发表的 《共同犯
* 陆诗忠,烟台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后。本文系 2014 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体法律关系视野下的交通安全的刑法规制
研究”(项目号:14BFX0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 〕 参见黎宏:《刑法总论问题的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472 页。
〔2 〕 参见阎二鹏:《共犯本质论之我见》,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 年第 1 期;陈洪兵:《我国未规定共同正犯不是立法疏漏》,
载《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 1 期;钱叶六:《共犯与正犯关系论》,载《中外法学》2013 年第 3 期。
〔3 〕 参见张明楷:《刑法学》(第4 版),法律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316 页。
〔4 〕 参见张明楷:《刑法学》(第4 版),法律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376 页。
128
陆诗忠 我国《刑法》中的“共同犯罪”:“犯罪共同说”抑或“行为共同说”
〔5 〕
罪的认定方法》更是重申了该立场。 然而,本文对此 “大势”不敢随波逐流,依然赞同 “犯罪共同说”。
这是因为,一方面,“行为共同说”不仅没有倡导者、支持者所宣扬的系列说理“优势”,而且与我国《刑法》
对 “共同犯罪”的相关规定构成悖论,面临诸多理论风险与实践抵牾。另一方面,“犯罪共同说”不仅没
有批判者所宣扬的系列 “缺陷”,而且与我国 《刑法》对 “共同犯罪”的相关规定具有完全的契合性。
一、对“(部分)犯罪共同说”批判之省思
在一个较长的时期,我国刑法教义学对“共同犯罪”的本质问题是不够重视的,缺乏明确、系统的
论述,只是在讨论“共同犯罪”的概念、成立条件时有所涉及。比如,权威教科书就指出:“共同犯罪是
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实施同种犯罪”;“实施犯罪时故意内容不同的,不构成共同犯罪。例如 , 甲、乙共
同用木棍打击丙,甲是伤害的故意,乙是杀人的故意,结果由于乙打击丙的要害部位致丙死亡,由于没
有共同的犯罪故意,不能按共同犯罪处理,只能按照各人的主客观情况分别定罪,即甲定故意伤害罪,
〔6 〕
乙定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