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天人的关系”问题.doc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天人的关系”问题

浅谈“天人的关系”问题   摘要: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命题,同时也是最为大众化的哲学观念。本文结合中国哲学经典,着重分析、阐发这类特定语言所反映的天人关系。“天人合一”有着十分丰富而且是多姿多彩的内涵。它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和中国宗教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着特别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天人关系;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人伦结构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87(2007)03-0116-03      所谓“天人关系”,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个根本问题。它涉及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主要是涉及到中国传统道德和中国宗教等诸多方面。   在现代学术界中,有相当多的人都认为中国文化是围绕着“天人关系”问题来开展其基本的内容和论证方式,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是中国古人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认识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正是这种思维方式才把天与人、自然与社会、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等各个方面整合在“天人关系”的思维框架之中,对其作出总体性的思考与把握。所以说。“天人关系”有着十分丰富而且是多姿多彩的内涵。它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和中国宗教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是有意义的,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薄观点。      一、关于“天人合一”的观点      “天人合一”是回答“天人关系”的主要趋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思想。在“天人关系”中,长期存在着“天人之辩”的问题,这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所谓天人者,古代是指天和人,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旧时还指天意或民意,天理和人欲等概念。   孔子对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以及万物生存发展,都认为是按天意进行的,《论语?阳货》:“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育焉。”而孔子又强调畏天命的观点,《为政》:“五十而知天命。”《颜渊》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乃是中国天命神学中的一句名言,它把天命神学更加抽象化和通俗化了。孔子很少讲“天”,但又认为“天”与“天命”是现实存在的,他对“天”的基本态度是敬天命而远之。他自称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他“远天”,但又“敬天”和“畏天”。在许多情境下都以“天”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当他周游列国而到处碰壁时,他大呼:“天生德于予,桓(鬼隹)如予何!”当他的学生对他对南子的恭维有微词时,他又指“天”发誓,我若有心,“天厌之,天厌之!”一旦圣人如此,而凡夫俗子亦莫不如此了。中国人在得意时高呼“天助我也”;失意时哀叹“天丧我也”。一个人当处于矛盾的境地无法选择而极端痛苦时,又以“天”来平衡倾斜的精神,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听天由命吧!”天命神学除了对黎民百姓的消极安慰之外,其主要的中心思想乃是借助于天神来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罢了。所以中国自周代以来君主就称“天子”,这从宗教神学的角度分析,犹于基督教的“上帝圣子”和“天子”,都象征君权神授,君主秉承天意治国安民。《汉书?董仲舒传》:“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了”,“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故将“天子”与“帝王”紧紧地集神权与皇权于一人,这就把“天命”为帝王所独有的观念进一步演化为“君子”知“天命”了。   子思与孟子都主张“天人合一”的观点。《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扩充了“诚”的德性,主张“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荀子还将孔子重人文的思想中世俗的人伦关系总结提炼为“礼”。他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以来的民间作为祭祀崇拜“天地君亲师”的理论依据,并逐渐形成为“天人合一”的宗教哲学本体论意识。所谓“生之本”,就是原始宗教大自然崇拜的升华;“类之本”,就是祖先崇拜的升华,“治之本”,是由原始社会后期的两次社会大分工和进入阶级社会对社会力量神化的崇拜。它不同于西方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上帝”和“天主”与“天堂”,也不同于佛教的“来世”与“西方极乐世界”的信仰,而是采取了直接崇拜世俗帝王的形式要“隆君师”,把“生之本”、“类之本”的创世说与世俗的“治之本”结合成为一体,构筑了“天人合一”的宗教哲学本体论框架,不仅仅有宗教的理论,而且有宗教的仪式礼节,这就是延绵二千多年的“天地君亲师”为主的系列崇拜仪式。正如任继愈先生在《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指出的:“传统的天命神学是包括天命思想、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的完整体系。”在这个完整体系中,“天命”思想的代表就是“天”,政治和道德思想的代表就是人,既然是一个完整体系,那么,“天人合一”的概念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