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竹竿厝”民居的空间的设计初探.docVIP

漳州“竹竿厝”民居的空间的设计初探.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漳州“竹竿厝”民居的空间的设计初探

漳州“竹竿厝”民居的空间的设计初探   摘 要:“竹竿厝”是一种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地区工商业较发达城镇,与商业店铺相结合的民居形式。本文首先对“竹竿厝”的平面布局、结构形式及发展变迁三个方面依次进行介绍,进而从建筑学和城市学的角度分析“竹竿厝”的空间组织特征及城市发展的贡献。最终在漳州固有的红砖文化氛围中探寻独特的“竹竿厝”街巷空间。   关键词:“竹竿厝”;漳州;建筑学;城市空间   Abstract:Zhu-gan-cuo is a type of   traditional dwelling that combines with shops and distributes in commercial district of southern cities. The paper first introduces it by analyzing its plan layout, structure form,and development. Then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Zhu-gan-cuo’s spatial organiz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from the point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Finally, it comes back to Zhangzhou, a place with Red brick culture to experience the special space of Zhu-gan-cuo area.   Keywords:Zhu-gan-cuo;Zhangzhou;   architecture;urban space   中图分类号:TU2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8-0075-03   1 “竹竿厝”概况   “竹竿厝”(或称“竹篙厝”,类似的建筑形制在泉州被称作“手巾寮”,广东称为“竹筒屋”)产生于明末清初,并随着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自我完善,最终成为我国东南地业工商业较发达城镇中一种建筑形态成熟、空间布局灵活的商住相结合的经典民居形式。   其平面狭长,大厅或房间与天井交错并沿纵深方向重复发展,犹如竹竿节节串列而得名。户与户之间仅一道隔墙分割,联排的“竹竿厝”有序地横向发展,面对街道,沿街的大厅作为商铺和作坊,后排的房间多为生活起居之用,形成前店后宅的居住模式。   1.1平面布局与使用功能   “竹竿厝”多出现于人口较为密集的城镇,每户大多只占单个门面,面宽3.8~4.2m,每进进深5.5~7.0m,且由4.0m左右的天井相隔,一侧为前后贯通的廊道。第一进多为店面,前后均设大挑檐,临街一面形成可供通行的檐下通道,在店面一侧设人行过道,或者在两厝之前专辟一条巷子,供人进出;第二进进深较大,中部以板壁相隔:前部分为祖厅,后为厅后房;第三进之后均为前后串联的两间卧室,最后一进是厨房、仓库等辅助用房,房后设小天井或留出空地,通过后门与后街相通(图1)。人和货物、原料均由后门出入,以减少对商店、作坊的干扰。   两进之间的天井与合院中的院落类似,用以采光通风,承接雨水和起居生活,不同的是,由于“竹竿厝”两侧与邻户紧挨共用山墙,天井中的水不能直接排出,而要通过暗沟一齐排出户外,进入街道公共排水沟。天井一侧设过水(走廊)供人通行,有的人家为充分利用平面空间,将两进之间的天井山墙加高一倍,墙体上半部设镂空砖墙,用于采光,然后搭盖上屋顶,称为“趴亭”,常作工场作坊之用。   1.2结构形式   “竹竿厝”多为砖木结构,少数为土木结构,山墙为承重墙。砖木结构山墙以花岗岩条石为基础,其上为24cm厚砖墙(砖的规格为24cm×18cm×3cm);土木结构山墙为土坯或干打垒土墙,厚度37cm。外表面均用白灰砂桨或掺麻筋、纸筋的白灰抹面。山墙上架铺檩条,檩条上铺圆杉木条板椽,椽上铺望板,双坡顶,其上铺设红色本瓦,不挂瓦挡。梁檩和瓦垄的数量为奇数,椽子为双数。内横墙不承重,暴露于天井的内横墙用砖砌筑以抵抗雨水浸蚀,屋内的横墙则多用木板,并对室内进行自由分隔。   1.3发展与变迁   18世纪上半叶,在原英国殖民地的新加坡出现了一种平面沿用“竹竿厝”布局,沿街采用柱廊式样的街屋,称为“骑楼”。民国七年(1918年),陈炯明率粤军入闽,以漳州城为中心建立“闽南护法区”,“竹竿厝”的店屋开始被改造为骑楼式双层楼房,称为“五脚距”(图2)。“五脚距”把人行道利用起来,在马路与人行道之间的路边石上,对应“竹竿厝”山墙位置,立柱作支撑建造第二层楼房。临街的二层房间开设大窗,窗设双层门扇,内扇为玻璃窗,外扇为木板窗或百叶窗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