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针灸治疗痛经.ppt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常见的针灸治疗痛经

痛 经 概述 妇女在月经期前后或月经期中发生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dysmenorrhea )。 本病以青年妇女为多见。 概述 西医学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痛经两类。 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称为原发性痛经或称功能性痛经,常发生于月经初潮后不久的未婚或未孕的年轻妇女,常于婚后或分娩后自行消失。 由于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痛经称为继发性痛经,常见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急慢性盆腔炎、肿瘤、子宫颈狭窄及阻塞等。 本病常与生殖器官局部病变、精神因素和神经、内分泌因素有关。 【病因病机】. 痛经多由情志不调,肝气郁结,血行受阻; 或经期受寒饮冷,坐卧湿地,冒雨涉水,寒湿之邪客于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或由脾胃素虚,或大病久病,气血虚弱,或禀赋素虚,肝肾不足,精血亏虚,加之行经之后精血更虚,胞脉失养而引起痛经。 【辨证】 主症 :经期或行经前后下腹部疼痛,历时数小时,有时甚至2~3天,疼痛剧烈时患者脸色发白,出冷汗,全身无力,四肢厥冷,或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尿频、头痛等症状。 【辨证】 兼见腹痛多在经前或经期疼痛剧烈,拒按,经色紫红或紫黑,有血块,下血块后疼痛缓解,属实证。 经前伴有乳房胀痛,舌有瘀斑,脉细弦,为气滞血瘀; 腹痛有冷感,得温热疼痛可缓解,月经量少,色紫黑有块,苔白腻,脉沉紧,为寒湿凝滞。 【辨证】 兼见腹痛多在经后,小腹绵绵作痛,少腹柔软喜按,月经色淡、量少,属虚证。 面色苍白或萎黄,倦怠无力,头晕眼花,心悸,舌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细弱,为气血不足; 腰膝酸软,夜寐不宁,头晕耳鸣,目糊,舌红,苔少,脉细,为肝肾不足。 【治疗】 基本治疗 (1) 实证 治法 : 行气散寒,通经止痛。以足太阴经及任脉穴为主。 主穴 : 中极 次髎 三阴交 配穴 : 寒凝加归来、地机;气滞加肝俞、太冲;腹胀加天枢、足三里;胁痛加支沟、阳陵泉;胸闷加膻中、内关。 (1) 实证 操作 : 毫针泻法,寒邪甚者可用艾灸。 方义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通经而止痛。中极为任脉穴位,可通调冲任之气,散寒行气。次髎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 (2) 虚证 治法 : 调补气血,温养冲任。以足 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 气海 足三里 三阴文 配穴 : 气血亏虚加脾俞、胃俞;肝 肾不足加肝俞、肾俞;头晕耳鸣加百会、悬钟。 (2)虚证 操作 : 毫针补法,可加用灸法。 方义 : 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可以健脾益气,调补肝肾,肝脾肾精血充盈,胞脉得养,冲任自调。气海为任脉穴,可暖下焦,温养冲任。足三里补益气血。 【医案举例】 王x,女,16岁。15岁月经来潮。每次来潮均出现小腹胀痛,胸胁胀满,经量少而不畅,经色紫黑并夹有血块,潮期4~5天,症状随之逐渐消失。脉沉弦,舌紫黯,诊为气滞型痛经。针刺中极、三阴交、血海、太冲。针后10分钟,腹痛渐减。留针30分钟。每日1次,共3次,腹痛消失。次月于月经来潮前3天,按上法连针3天,月经来潮时,无腹痛感觉。第3个月月经正常,随访5年病未复发。(《中国针灸妇产科治疗学》) * *

文档评论(0)

tianebandeyaz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