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城市城镇化进程主要地质的环境问题分析.docVIP

辽宁省城市城镇化进程主要地质的环境问题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辽宁省城市城镇化进程主要地质的环境问题分析

辽宁省城市城镇化进程主要地质的环境问题分析   【摘要】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在2011年启动的“十二五”地质矿产调查评价计划“水工环地质工作战略研究”项目中,将“城镇化进程中的地质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作为重要专题,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地质环境问题及对策展开专项研究。“辽宁省城镇化进程中的地质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作为该项目的子项专题于2012年进行了开展实施,本文通过大量的数据与资料对辽宁省城市城镇化进程中存在主要地质环境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调查分析。   1辽宁省城镇化发展历史及特点   自建国以来,辽宁省的城镇化发展先后经历了四个时期。1949―1962年随着辽宁重工业兴起,辽宁城镇化实现快速发展,到1957年末,城镇化率达到36.9%,为以后的城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70―2005年伴随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入高速发展通道,由二产拉动型过渡到三产拉动型;2005―2012年由工业振兴带来的城市扩张成为影响城镇化发展的主流因素。城市化成为增长的主要动力。   目前,辽宁省城镇化主要表现为城镇化率较高但增长相对缓慢、增长方式以机械增长为主、计划主导型城镇化特征明显、中部密集东西部稀疏导致城镇分布不均及小城镇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与城镇化政策不相协调等特点。   2辽宁省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辽宁省地质条件复杂,自然变异强烈,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的省份之一。地质灾害总的分布趋势是:东部山区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有灾害点1000多处,以岫岩、凤城最为严重;西部山区水土流失、土地砂砾化十分严重;采矿区地面沉陷和矿山地质灾害频发。受时期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作用的规模和强度影响,各个阶段所出现的地质环境问题各为不同。   1949―1962年重工业大力发展,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城市供水需水量日益增大,地下水大量开采,造成区域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同时,工业“三废”及城市居民生活废弃物的大量增加排放,造成城市地下水的污染,成为当时省内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沈阳、大连、抚顺、鞍山等重工业城市。   1962―1970年城市环境问题仍突出表现为地下水污染。   1970―2005年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城市建设、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城市地下水污染、沿海城市海(咸)水入侵、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城市地下水位严重下降等,且各类地质环境问题分布范围越来越广泛,危害程度不断加大。   初步统计,已查明的大型滑坡8个,占统计数的15.38%,中型滑坡5个,占统计数的9.62%,小型滑坡39个,占统计数的75%。   人为采矿诱发滑坡,是大中型露采矿山最为典型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之一,以抚顺西露天矿、阜新海州露天矿、鞍山眼前山铁矿、大孤山铁矿、本溪歪头山铁矿及南芬矿最为发育。规模大,频率高、持继时间长,破坏性大,严重危及矿山的安全生产,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城市人工滑坡以大连城区最为典型,多由坡脚卸荷或坡面加载等人类工程活动所引发,规模一般较小,但危害较大。   坡面型泥石流灾害(俗称“放水炮”、“山扒皮”或“啸山”)在辽东山区相当发育,往往成群出现。主要集中发育于辽东的凤城、岫岩、宽甸以及辽南的盖州、瓦房店、普兰店三县交界处的老帽山区。时间上泥石流发生和暴雨时段一致,20世纪50―70年代初泥石流灾害日趋频繁,破坏愈来愈重。1976至1989年的13年间,共发生大规模泥石流灾害9次,约是每2年发生一次;进入九十年代,泥石流灾害更为活跃,几乎每年汛期都有规模不等的洪水和泥石流灾害发生。据不完全统计,仅辽东地区就有泥石流灾害点12.4万处,造成1322人死亡,冲毁房屋57355间,农田60多万亩,桥涵等水工设施10421处,并造成铁路,公路停运,通讯钱路中断,直接经济损失达11.97亿元。   辽宁省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为采空区塌陷,分布发育具有鲜明的时空规律性。地面沉陷集中分布于抚顺、阜新、本溪、铁法、北票、南票、沈北等煤田,总面积258.83km2,抚顺城区沉陷盆地最大沉陷值达28m。市区东部榆林一带,形成一系列的塌陷洼地与塌陷坑,呈串珠状分部于山前地带,目前,老虎台、龙凤矿形成的15km2沉陷区仍变形强烈,潜在危险性较大。   地面沉陷所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损毁城镇设施、地下管网、工民建筑和大量耕地,破坏公路、通讯线路和自然景观,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已成为当地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亟待解决的一道难题。截至2012年5月10日,阜新煤田沉陷区受到不同程度破坏的居民计25152户、68761人,受灾面积1288000m2;原清河门镇和东堡子村居民整体搬迁。受灾企事业单位和商业网点等共105个,总建筑面积142000m2,影响农田2.1万亩,受到破坏的道路29条,计35km,自来水、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