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苗建印班组“火钻精神”研探
苗建印班组“火钻精神”研探
作为世界上最早从事热管技术研究的“老牌劲旅”之一,“苗建印班组”于1965年由闵桂荣院士一手组建。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班组始终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支撑他们的,正是融化在每一位成员血液中的“一腔热血敢碰硬,一片冰心甘无名”精神,这种精神恰如“火钻”一般,至坚至纯。
下载论文网
高温,淬出火一样的铮铮铁骨
在“岩浆熔炉”的冶炼中,火钻逐渐练就了一身的“钢筋铁骨”,展现出极品钻石的激昂澎湃与王者风范。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奉献航天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卫星冷了热了……”一首改编自《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热控人生》,在“苗建印班组”热火乐队的弹唱中如清泉般缓缓流淌,让每一个人动容。
不论是歌者还是听众,都是航天器最知冷知热的“师傅”们。他们毕生的追求,就是为星船打造“智能空调”。
与其产品一样,班组在持续升温的创新热潮中,在不断“淬火”的过程中得以“百炼成钢”,始终“掌控冷暖、领跑世界”。
2007年,班组接到一个高难度的任务――在美俄方案之外,另辟蹊径,确保嫦娥三号探测器平安度过月面120度“熔炉”和零下180度极寒的考验。
作为我国首个降落在地外天体的探测器,嫦娥三号探测器要耐受月面每轮至少14天的多次、持续冰火“考验”。而月球重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这样的力学环境目前还无法进行模拟试验……
高难度的挑战激发了“苗建印班组”全体成员的极大斗志。在苗建印的带领下,他们像“打了鸡血”一样,一头扎进艰难的攻关中。
经过8个月的攻关论证,班组巧妙地化各种不利因素为有利条件。在没有电能供给的条件下,他们将目标锁定在了同位素热源,在月夜给嫦娥三号“生个热乎乎的炉子”。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月球重力驱动的两相流体回路,使探测器在需要热量的时候将热量导入舱内,不需要时切断传热途径,从而突破了零下180度条件下的月夜生存难题。这一系统的重量还不到美、俄方案的五十分之一……
在逐一攻克论证难题后的一年半时间里,班组展开了艰苦的理论分析和地面验证,完全自主研发了月球重力驱动的两相流体回路热传输系统。这项全球首创的“中国智造”,成就了嫦娥三号落月、巡月的完美之旅;在基础理论方面,班组超前掌握了美国拟在2030年前重点突破的学科难题之一。
接下来,如何确保嫦娥三号平安度过月面120度的“熔炉”环境呢?基于丰富的热管技术基础,班组提出并研制了基于无电源、自适应的可变热导热排散系统,并研制了适应多种重力环境与月球昼夜宽温区的可变热导热管,为月球探测器提供了全新功能的“变频空调”。这是国际上属首次研制,解决了探测器在全任务周期多种重力环境、多种工作姿态下的热控难题,成功实现了月面恶劣环境下探测器的自适应热排散。
“当别人面对我们的产品和技术,睁大眼睛看呆时,那种感觉好极了。”班组成员常说。
上述只是“苗建印班组”大胆创新、追求卓越的一个缩影。从1972年研制出我国第一根宇航级热管,到1979年闵桂荣院士在美国热物理年会上作报告引起国际轰动,再到开发出世界上尺寸最小的宇航级铝氨槽道热管,全球首创相变材料热管,研制我国第一台太阳能热水器……50年来,班组开发出全球首创、国际先进的热控产品20多项,为近百颗航天器研制了“贴身空调”,完成863、探索一代等国家重大预研项目6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及一等奖8项、国家/国防发明专利60多项,主持编制了5项国家标准、21项航天行业等标准,出版学术专著11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高压,逼出“混不吝”的碰硬劲头
经历了地质运动带来的超强压力之后,火钻打造成了坚硬的“钻头”,攻坚克难、无往不胜。
在世界性难题面前,班组成员以倒逼自己的方式和破釜沉舟的勇气攻坚克难,不断创造奇迹。
2005年,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广发“英雄帖”。他研制的阿尔法磁谱仪储液器拟随奋进号航天飞机登陆国际空间站,其对温度一致性的要求非常高,在当时的热控界看来,简直是“疯狂”需求。多家欧美宇航机构不敢应战,“苗建印班组”却一举揭榜,立下军令状。
面对数不清的技术难题,他们开展头脑风暴、找专家请教,逐个解决;面对极特殊的材料需求,他们跑到相关的研究院所,守着炉子和对方一同冶炼;面对超复杂的工艺,他们在丝网结构上手工点了几千个点,一个力度掌握不好就得重?恚?练出了金牌好师傅……
在此期间,他们也曾一度陷入僵局。丁肇中先生急得一天打好几个电话,班组成员也开始焦躁不安。
在那样的情况下,班组灵魂人物、首席研究员苗建印保持自信从容的态度。他对组员斩钉截铁地说:“我们一定可以拿出比别人强的产品,在咱们的一亩三分地里,做出世界第一。”通过协调沟通、想办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