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名胜今昔.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邑名胜今昔

文史资料内容元数据 序号 元数据逻辑名称 元数据物理名称 备注 1 题名 大邑县建制沿革简述 2 作者 胡亮 3 正文 大邑县地处川西平原边缘,襟山带水,名于三蜀,东距成都53公里,西距邛崃23公里。北面与汶川、宝兴、芦山三县为邻,山岭起伏;南部与新津接壤,平畴沃野。全县现有人口48万。行政区划计:12镇、5乡、346村。 考古发掘资料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大邑的土地上即有人类生产劳动,栖息繁殖。待到春秋战国时期,大邑这一片土地已经是蜀人盛产桑麻漆垩的膏腴之乡! 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天下为36郡,原巴蜀之地分为汉中郡、巴郡、蜀郡。蜀郡治成都,领县15,江原其一(县治在今崇庆县城西南龙门街。《华阳国志》所谓江原县,在郡西渡大江,濒文井江)。今天大邑的大部原隶属江原县。 汉承秦朝郡县制,江原仍属蜀郡。王莽篡汉,改蜀郡为导江,江原为邛原。西晋农民起义军领袖李雄在蜀中建立政权,国号成。分汉嘉、蜀郡立沈黎、汉原郡。汉原郡治江原。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桓温伐蜀,成汉亡,司马聃更汉原郡为晋原郡,领江原、临邛、徙县、汉嘉、晋乐等五县。① 南朝梁,改晋康郡为江原、临邛、晋乐三县。② 北魏宣武帝废江原,晋乐二县,移临邛还治故县,即其地(今崇庆县江原场)置犍为郡;省江原郡并入犍为郡;另置多融(治今崇庆县城)僰道(与犍为郡治同地)二县。③ 北周于益州置总管府,废东益州,改多融县为晋原县,划归蜀郡。④ 隋代晋原县初属西南道行台,中属益州总管府。以后隋炀帝恢复郡制,晋原县仍隶属蜀郡。⑤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益、绵、嘉、邛等十九州,晋原县属益州。唐高宗李治成咸二年(公元671年),割晋原县之西部置大邑县,隶属邛州。从此,大邑和邛崃各自为县。⑥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曾一度改州为郡,益州称蜀郡,蜀州称唐安郡,邛州称临邛郡。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改郡为州,又完全恢复邛,蜀等州。 大邑县建县之初,西北界汶川、芦山、东南迄安仁、唐隆,地方百里。唐朝初年,承南北朝丧乱之余,官越设越多,县越划越小,相当于今天邛、大、蒲三县的范围内,即有七个县之多。相对而言,大邑县这样的百里疆域,无疑是说得上广袤的。所以《太平寰宇记》说:“(大邑)县在鹤鸣山东,其邑广大,遂以为名。” 唐末,王建以永平节度使并有东西川及山南西路之地。待到朱温篡唐,他便以讨梁之名建号称帝,所以他一切遵循唐制,无所变更;孟知祥继之,因而不改。故州县之名,悉仍唐旧,邛州领有临邛、依政、安仁、火井、临溪、蒲江、大邑七县及永平军一军。大邑县安仁乡1970年出土的一方后蜀广政二十八年(公元965年)谯氏墓券可以证实,五代时期,邛州领有安仁县。 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于蜀置西川路;宋太宗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升益州为成都府;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分蜀中益、利、梓、夔四州为四路。所以大邑县先属西川路成都府邛州,后属成都府路邛州。可能是习惯和省略的缘故,大邑县敦义乡文笔村1981年出土的宣和元年(1119年)谯颜墓券的地望写的是:大宋剑南道西川邛州大邑县慕首乡荣德里。 在宋代,大邑县有十乡,永安一镇,思安一寨。有大邑、思安二茶场。有鹤鸣山和斜江⑦。 蒙古族推翻宋朝,建立起元朝后,一面实行高度中央集权,一面在地方裁州并县。为什么要裁州并县呢?民间传说,安仁县发生了一件孙孙打奶奶的孝子案,所以要改州换县。非也。据宋濂等人编撰的《元史·百官志序》说:“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皆以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原来,蒙古人入主中原后,不相信汉人,特别不相信最后被统治的长江以南地区的汉人(称南人)。所以各级官府的第一把手都不准许汉人和南人充任。而蒙古族官员当时的文化水平较低,具有相当行政经验的人不多。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元朝统治者选择了裁并州县的办法。据不完全的统计,宋朝末年四川有170余县,到元朝就只剩下80多个县了。以邛州为例,宋朝宋年,邛州辖临邛、依政、安仁、火井、蒲江和大邑六县。入元以后,元政府将安仁、火井分别并入大邑与临邛二县。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又将临邛、蒲江、依政三县撤消,直接由州管辖。至此,邛州就只领大邑一县。 安仁县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于元朝初年并入了大邑县。安仁县自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割临邛、依政、唐兴等县建置以来,至元朝初年并入大邑县,凡600余年⑧。其实安仁县在唐宋两代都是望县,在宋代它有12乡,有后田、沙渠,头泊三镇,延贡一寨,比大邑县还要繁荣富庶哩!⑨ 元代,大邑县属四川行中书省嘉定府路邛州。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九年(1376年)将邛州降为县,大邑县隶属四

文档评论(0)

tangzhao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