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散郁火法综合治疗带状疱疹42例的的疗效观察.docVIP

除湿散郁火法综合治疗带状疱疹42例的的疗效观察.doc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除湿散郁火法综合治疗带状疱疹42例的的疗效观察

除湿散郁火法综合治疗带状疱疹42例的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研究除湿散郁火法综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除湿散郁火法综合治疗组(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对照组),每组42例。2组均以1周治疗的效果作为观察对象。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综合疗效、治疗前后(VAS)疼痛积分。结果:除湿散郁火法综合治疗组比西药组有较好的治疗和镇痛效果(P0.01)。   关键词:带状疱疹、除湿散郁火法、火针、中药、针灸。   中图分类号:R752.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5-032-02   带状疱疹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是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泡和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中医称其为“蛇串疮”,因本病好发于胸胁部,故又名“缠腰火丹”。中医一般认为是由肝火或脾经湿热循经外溢引起,常因疼痛剧烈难忍而影响工作和生活,有的因治疗不及时或不得法而遗留后遗神经痛症状,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西医常规以抗病毒治疗为主,而中医则有很多疗法,如中药、针刺、艾灸等,火针也是其中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近年来被广泛运用在临床中,我科将带状疱疹分为肝胆湿热型、阳虚型以火针、中药、针刺法综合治疗42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4例带状疱疹患者均为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中医针灸科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门诊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4名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除湿散郁火法综合治疗组(治疗组)和西药组(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中男18例,女24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86岁,平均年龄56±2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10天,平均3.8天,肝胆湿热型16例,阳虚型26例,平均疼痛积分7.33±1.61分。对照组中男17例 ,女25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84岁,平均年龄57±3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9天,平均病程3.9天,肝胆湿热型13例,阳虚型29例,平均疼痛积分7.29±1.55分。2组性别、年龄、病程、疼痛积分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七版《皮肤性病学》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订:①患侧皮肤灼热或疼痛,随后患部发生红斑,继而出现集簇粟粒至绿豆大小的丘疹疱群,水疱沿一侧皮神经呈带状排列,疱壁紧张发亮,各水疱之间皮肤正常。疼痛剧烈,常难以忍受。②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脉弦数、口臭、大便秘、小便黄、急躁易恕者辨证为肝胆湿热型;舌质淡红、苔不腻不黄或微黄、小便不黄、大便可、平素畏寒、脉不实者辨证为阳虚型。   1.3 纳入标准 ① 符合诊断标准的带状疱疹患者;② 自愿加人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③年龄10~90岁者。   1.4 排除标准 ① 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②某些特定人群如妊娠期或哺乳期者;③免疫功能明显低下,或应用皮质类固醇或免疫抑制剂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① 火针:取穴:局部阿是穴。操作:嘱患者取适当的体位,常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在点燃的酒精灯外焰烧至通红,快速点刺水疱处,刺破水疱,尽量点刺完每个明显的水疱,点刺完毕后,用碘伏消毒针孔及皮损周围皮肤,隔日治疗一次,嘱患者患处不可沾水,以免感染。一般治疗2---3次即可。②针刺:肝胆湿热型:取穴:健侧灵骨、大白、外关、支沟、双侧侠溪、行间、阴陵泉、三阴交等;穴位皮肤常规消毒,采用 1---1.5寸一次性针灸针,针用泻法,一日一次。阳虚型:取穴:健侧灵骨、大白、中渚、双侧肾关、阴陵泉、太冲、涌泉、劳宫等; 穴位皮肤常规消毒,采用 1---1.5寸一次性针灸针,针用补法,一日一次。③中药:肝胆湿热型:以龙胆泻肝汤加减,用药苍术30g、青蒿10g、细辛10g、龙胆草10g、泽泻10g、黄柏10g、黄芩10g、砂仁10g、柴胡10g、甘草3g紫花地丁15g等。阳虚型:以封髓丹潜阳丹加减,用药熟附片15g、黄柏10g、砂仁15g、苍术15g、细辛10g、车前子10g、炙甘草10g、龟板10g等。水煎服,一日一剂,   2.2 对照组 泛昔洛韦250mg,每天3次,口服7天;维生素B1 20mg,3次/天口服;甲钴胺500ug,3次/d口服;卡马西平每片0.1g,初时每次服半片,逐渐增至每次1片,日2~3次,疼痛缓解即停。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价时间 治疗前与治疗7天后分别给予疗效评价。   3.2 疗效标准   3.2.1综合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治愈 皮疹消退,临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