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钢琴曲夕阳箫鼓版本风格及演奏的方法的研究
钢琴曲夕阳箫鼓版本风格及演奏的方法的研究
一、有关钢琴曲《夕阳箫鼓》的版本情况及版本间的比较
中国钢琴名曲《夕阳箫鼓》是由黎英海先生于1975年根据同名琵琶曲改编而成的。关于对该作品版本的研究现状,经查阅近十年来在国内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普遍存在信息不全或不准确等问题。笔者带着对该作品有关版本与声音技术处理方法等研究课题,曾于2004年10月专访过黎英海先生,现根据当时的采访记录和已查证的资料,整理如下有关《夕阳箫鼓》的版本情况:
《夕阳箫鼓》在国内流传的主要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最初它被发表在《音乐创作》1980年第3期,后来被收录在《钢琴曲五首》(根据中国古曲及传统乐曲改编)和《中国钢琴作品选》上,它是在我国流传比较广泛的版本。然而,更精彩的是第二个版本。黎先生说,在第一个版本出版之后,他感觉其结构有点繁琐,经适当修改,第二个版本“诞生”。它比第一个版本在结构与和声上更紧凑,在音乐发展上更简洁更富有逻辑性。它首次发表在中国音乐学院期刊《中国音乐》1982年第1期上,这也是黎先生生前喜爱和对外极力推荐的一个版本 。之后它再次被修订并收录在由魏廷格先生编注的《中国钢琴名曲30首》一书中。两者相比,谱面、小节数几乎完全一样,但后者去掉了原来有关谱面上的速度与表情术语的中文解释,并在中文标题下方附加了英文翻译:Music at Sunset。故它仍被称为第二个版本,本文即采用此版本作为研究对象。
二、《夕阳箫鼓》音乐风格
1.作品结构。⑴该作品为无序的自由曲式。它带有有变奏性质,但不能定义为变奏曲式。作曲家在精简原来音乐材料的同时去掉了琵琶曲原有的音乐标题,并强调音乐思维贯穿发展的逻辑性。⑵作品结构:引子(1-8 ) A(9-21) B (22-33)连接(34-38)A(39-47) C(48-72) D(73-97) E(98-115)F(116-135) G(136-183) A(184-195)尾声(196-210)
2.旋律。⑴主题基本特征:主题由核心音调(9-10)作五声音阶式自由模进和变化发展而成,恰似一首动人的江南船歌;旋律线常以较平稳的二、三、四度级进或迂回进行,表达了时而宁静时而低吟的意境; 各乐句、各乐节之间首尾环环相扣(如10-11,12-13,16-17,18-19,21-22),这种“鱼咬尾”的特点增添了旋律的平和与柔美。⑵偏音的运用:在尾声的补充终止中(207)用了一个变徵作为装饰音,与宫音形成增四度音程,给旋律增添了奇异的色彩与无穷的韵味。
3.复调。作品中存在一些非严格的模仿及对比复调因素(如:7-21),而在再现主题的叠句部分与尾声中(197-208),则把支声、模仿及对比复调结合起来。
4.调式与调性。全曲以降A商(五声)为主要调性,性格柔和、优美,并在降G宫系统游移(如G段,136-183)与降D宫系统游移(如F段,116-135),且调性色彩的变化自然,巧妙。
5.节奏与速度。对核心音调和主题进行加花、变奏是该作品最明显的节奏特点。如:核心音调节奏型(9-10),采用加花、变奏等手段对其进行扩充(3,184-187)或加花变奏(188-190)。又如:A段结尾句的材料(19-21),在E段(98-115)中分别采用拉宽节奏(98-107)和加花、变奏(108-115)等手段。
各段速度变化与对比较大(见各段速度标记),且常随音乐发展的需要由慢而快。如:引子部分的速度变化具有散板特征,它根据句子自然的呼吸由慢而快,从而引入主题。而高潮段(如:F段、G段)的速度变化则有“乱”的特征,即通过“慢起渐快”,使音乐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与紧张度,从而使音乐逐步达到高潮。
6.和声与织体。多采用四、五度结构的和弦,如:运用重复根音的空五度和弦(如:48-54左手部分),又如:运用“琵琶和弦”――由相隔大二度的两个纯四度构成,与琵琶基本定弦的音程结构相同(如:35-37的左手部分、98-104的左手部分),以冲淡和声功能;运用相隔纯四度的平行声部(81-82),产生轻微调性重叠感。此外,还运用空八度(相隔三个八度)的效果来模仿古琴深沉而悠远的音响(55-59)。
织体写作以支声织体为主,即运用旋律本身产生织体与和声,使左手支声部伴奏音型化,如:A段(39-47)左手伴奏音型即为支声织体。而第164-183小节,则模仿了克列门蒂《名手之道》第十二首(如:3-5)中分解和弦的写法。
三、《夕阳箫鼓》的演奏方法
1.声音――音色与触键。经分析与视听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的音响效果,不难发现其部分构思(如音响、音色、演奏法等方面)隐含着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的痕迹。即钢琴曲《夕阳箫鼓》本身有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