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豆叶斑病菌分生孢子地产生和萌发条件研究.docVIP

绿豆叶斑病菌分生孢子地产生和萌发条件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绿豆叶斑病菌分生孢子地产生和萌发条件研究

绿豆叶斑病菌分生孢子的产生和萌发条件研究-农学论文 绿豆叶斑病菌分生孢子的产生和萌发条件研究 张海涛,殷丽华,柯希望,台莲梅,左豫虎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9) 摘要:为了明确绿豆叶斑病病原菌变灰尾孢菌(Cercospora canescens)分生孢子形成及萌发的最适条件,研究了变灰尾孢菌在9 种供试培养基上,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分生孢子的产生及分生孢子的萌发情况。结果表明,在高粱粒培养基上25℃,光暗交替条件下培养10 天后即可产孢,培养14 天后产孢量可达9×105个/mL,玉米粉培养基和小麦粒培养基产孢较少,其他培养基不产孢。分生孢子在25℃、pH 6~7、连续黑暗条件下无菌水中培养20 h 后萌发率可达76.0%,不同温度、不同光照处理间萌发率差异显著。在蔗糖溶液和蛋白胨溶液中培养20 h 后萌发率分别达87.0%和86.3%。变灰尾孢菌的最适产孢条件为高粱粒培养基上25℃光暗交替培养;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条件为25℃、pH 6~7、连续黑暗培养,蔗糖和蛋白胨可适当提高分生孢子的萌发率。 关键词:绿豆叶斑病;变灰尾孢菌;产孢量;产孢条件;萌发条件 中图分类号:S432.4+4,S435.22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ja 0 引言 绿豆作为中国主要的杂豆作物,近年来在黑龙江省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但因相对落后的生产技术及较为粗放的管理方式,近年来绿豆病害问题呈逐年加重的趋势。由变灰尾孢菌(Cercospora canescens)引起的绿豆叶斑病,又称红斑病,是中国及亚洲绿豆生产上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1]。在中国安徽、河南、河北、陕西等省发病较重[2]。绿豆叶斑病以开花结荚期危害最重,病情严重时,病斑融合成片,造成叶片干枯,严重影响绿豆的产量,轻者减产20%~50%,严重的可减产90%以上。 尾孢菌属的绝大多数种在正常培养时不产生分生孢子,例如,要获得引起大豆紫斑病的菊池尾孢(Cercospora kikuchii Mats. Tomoy)的大量分生孢子,需用高粱米做培养基,在温箱内黑白灯照射处理才能获得[3]。薛其勤等[4]发现花生褐斑病菌也较难产孢,病菌被黑光灯照射培养20 天后的产孢量仅能达到1.80×103个/mL。杨建清等[5]测定烟草疫霉4 天就可产生大量游动孢子,庒义庆等[6]研究发现蕉斑镰刀菌3 天后就有大量的分生孢子产生。但尾孢菌与其他真菌不同,其产孢时间较长,而长时间的培养容易造成污染,影响后续试验的顺利进行。因此,对绿豆叶斑病菌的最适产孢培养基、产孢条件及分生孢子萌发条件的研究,是快速获得大量病菌分生孢子的重要前期基础,对深入开展绿豆-变灰尾孢菌互作的相关研究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 国内外对该病的研究报道较少,多数报道与该病害的田间防治有关,1989 年郭继红等[7]的研究表明,灭病威对绿豆叶斑病的防治效果显著。2012 年邢宝龙[8]认为药剂防治应选用25%嘧菌酯悬浮剂500 倍液浸种2 h+25%嘧菌酯悬浮剂600 倍液喷雾进行防治。在病原菌分离与鉴定方面也有相关的研究报道,1987 年李怡琳等[2]对绿豆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从形态学上确定了其病原菌为变灰尾孢菌(Cercosporacanescens)。2015 年刘昌艳等[9]对绿豆叶斑病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特征鉴定,从分子角度确定绿豆叶斑病的病原为变灰尾孢菌。2014 年金玉晓等[10]对采集的绿豆叶斑病病叶进行了病原菌分离、鉴定及其菌丝生长特性的研究,发现变灰尾孢菌在PDA、PSA上生长较快,但未就分生孢子的形成开展相关实验。李怡琳等[2]对病原菌的产孢方法进行了研究,认为变灰尾孢菌接种在高粱粒培养基上后,放入搪瓷盘中其上覆盖双层消毒纱布防止污染,光暗交替培养2 周,然后自然干燥,装入双层塑料袋中用硅胶除湿的方法可以使其大量产孢。但其操作方法步骤较多,过程中容易造成污染,不利于孢子的获得。且对于该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条件研究至今仍未见报道。孢子的获得是研究病菌侵染特性、致病机制乃至发生流行规律的重要前提,而在常规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上培养变灰尾孢菌并不能很好的诱导其产孢,因此,为深入研究绿豆-变灰尾孢菌的互作机制,本研究对变灰尾孢菌的最适产孢培养基、最适产孢条件以及最适的孢子萌发条件进行了系统探讨,为绿豆资源的抗病性鉴定,明确病菌侵染过程等奠定基础。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菌株 供试菌株为金玉晓等[3]从采自大庆市林甸县的绿豆叶斑病标样上分离得到的纯培养LD 14-08,由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植物免疫研究室提供。

文档评论(0)

静待花开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