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某电厂后山斜坡危岩体稳定性的研究.docVIP

震后某电厂后山斜坡危岩体稳定性的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震后某电厂后山斜坡危岩体稳定性的研究

震后某电厂后山斜坡危岩体稳定性的研究   摘要: 通过详细地质勘察和计算,研究了该斜坡危岩带的基本地质特征、成因机制及变形破坏机制,通过室内实验得到岩土体的力学参数,利用极限平衡方法对该斜坡危岩体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分析,并简要说明了斜坡危岩带的发展趋势及其危害性,供类似工程参考。   Abstract: Through the detailed g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calculation, the paper studies the basic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genetic mechanism, and deformation failure mechanism of the dangerous rock zone. It gets the mechanics parameters of rock mass by using the indoor experiment, calculates the slope rock mass stability using the limit equilibrium method, and briefly explain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angerous rock on the slope and its harmfulness,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other similar projects.   关键词: 斜坡;危岩体;稳定性;极限平衡;发展趋势   Key words: slope;dangerous rock mass;stability;limit equilibrium;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054-02   1 工程概况   工程区分布范围南北宽约330m,东西宽约250m,分布高程1850~2200m,危岩带面积5.0×104m2,斜坡坡向155°~175°,坡度35°~45°。地层主要由中生界三叠系(西康群)上统侏倭组(T3zw)千枚岩夹少量变质砂岩组成。将整个崩塌分为两个区,各区划分危岩带,Ⅰ区划分为8个危岩带(W01~W08),Ⅱ区划分为9个危岩带(W09~W17)。   2 危岩基本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   2.1 基本特征 斜坡危岩带岩层主要由三叠系(西康群)上统侏倭组(T3zw)炭质千枚岩夹少量变质砂岩等组成,坡顶山脊走向70°~100°,平面上近似曲线形展布,整个危岩带地形坡度较陡,为35~45°,局部地段为直立状,地势上总体为北高南低。危岩带西侧和中部为一冲沟,在下方汇成一条,东侧有一条小冲沟,是崩塌落石的运移路径。斜坡顶部高程为2150m,斜坡坡高350m,坡向165°;危岩带顺坡长度约330m,平均宽度20~250m,高度约80-250m,主崩方向140~220°。   因工程区危岩带岩层主要岩性为千枚岩,其风化强烈,节理裂隙发育,形成了破碎带(危岩带),以块体(单体)形式存在的危岩较少,故本次勘查根据崩塌的分布特征及形式,将整个崩塌分为两个区,各区划分危岩带,在危岩带中选取典型的较大块体(危岩单体)进行特征描述:   其中Ⅰ区位于崩塌坡体西侧的顶部,坡度约为35~40°,该区危岩的危岩高度较高,势能较大,危岩的体积较大,主要以W01、W02为典型,该区危岩崩落大多可能落在其下的沟槽内,但部分块石可能在沟内发生弹跳,再沿坡体滚落,对坡下4户老百姓及5栋房子造成危害(见图1),且危害范围较广。根据危岩带形态特征、变形破坏宽度、岩性特征及其稳定性,Ⅰ区划分为8个危岩带(W01~W08)。   Ⅱ区位于斜坡东侧的中上部,坡度约为40~45°,该危岩带以强风化较为破碎危岩为主,该区主要有危岩W09~W17,体积大多为0.4~10m3,破坏方式大多为倾倒式、坠落式破坏;此区前有一空坪,崩塌落石经空坪平缓地带减能后,其位能变小,发生弹跳的可能性降低,其危害相应降低,主要危害对象为坡脚的5户居民和5栋房屋(见图2)。根据危岩带形态特征、变形破坏宽度、岩性特征及其稳定性,Ⅱ区划分为9个危岩带(W09~W17)。   2.2 危岩成因机制分析 该斜坡区内地形坡度陡,高差较大,受构造、风化卸荷作用的强烈影响,基岩节理裂隙较发育,尤其在“5.12”地震作用下,坡面表层岩土体更加松动,发生了崩塌破坏,主要形成了17个崩塌(危岩)区,即WY01~WY17崩塌危岩带,根据调查测绘及对各危岩带结构面的统计分析,17处危岩带均发育有不利的外倾结构面,危岩体变形破坏模式以滑移式为主,失稳模式均以危岩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