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跨层结构“使得”地词汇化及其他
跨层结构“使得”的词汇化及其他-汉语言文学
跨层结构“使得”的词汇化及其他
胡庆英
摘 要:现代汉语中有两个“使得”。“使得1”表示“可以使用、能行”,“使得2”表示“引起一定的结果”。文章重点分析“使得2”的发展线索,认为“使得2”是历史上跨层结构“使得”词汇化的产物,是句法、语义、语音共同作用的结果。句法环境的改变是其词汇化的动因,组块心理和重新分析则是其词汇化的认知机制。文章在余论部分还简要区分了“使得1”与“使得2”,“使”与“使得”。
关键词 :使得2 词汇化 动因 认知机制
一、引言
“使得”是现代汉语中比较常用的一个动词,《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该词的注释如下:
[使得]1动1可以使用:这支笔~使不得?2能行;可以:这个主意倒~。
[使得]2动(意图、计划、事物)引起一定的结果:科学种田~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在以上两种意义中,“使得1”来自“使”的“支配、支使;用”义;“使得2”来自“使”的“让、致使”义。本文主要讨论“使得2”(后文“使得”均指“使得2”)的词汇化过程及其相关问题。
据可查语料,“使”和“得”连用最早见于《周易》:
(1)故其象为夬决其履,虽使得正,亦危道也。
“使得”在上文中意为“使之得到正”,与《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注解迥然不同。由此可见,“使得”经历了由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历时变化。
“使得”组合在古汉语语料中的用法不胜枚举。从结构上看,“使”与“得”并不是一个层次上的语法成分,二者构成的是跨层结构。“跨层结构”的名称来自吴竞存、梁伯枢(1992),不在同一层次上的两个成分在发展过程中跨越原有的组合层次,彼此靠拢,逐渐凝固,最后组合成为一个新的结构体,这种新的结构体可称之为“跨层结构”。本文即以“跨层结构”理论为基础,旨在理清“使得”的发展变化脉络。
二、“使得”词汇化的历程
“使”和“得”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各具实义的单音词。《汉语大词典》:
[使]让,致使。《诗?郑风?狡童》:“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得]得到,获得。《诗?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使得”一词的词汇化过程与语法化过程是相伴而行的。“使”和“得”总是以连续性线性序列的形式出现,为其词汇化奠定了句法基础,“得”句法位置的改变及语义的虚化进一步诱发了“使得”线性序列的凝固化及意义的虚化,进而导致重新分析,二者之间的界线逐渐消失,语音弱化则进一步巩固了其词汇化的成果。
(一)“使得”词汇化的句法条件
(2)为使来者,不使得归之意也。(《谷梁传》)
(3)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技,出入周卫之中。(《汉书》)
(4)纣乃许之,赐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史记》)
(5)单劣之户,及无牛之家,劝令有无相通,使得兼济。(《北史》)
(6)欲立威者,始于折胶,来而不能困,使得气去,后未易服也。(《汉书·晁错传》)
如上所示,从《周易》时代至魏晋六朝,“使”和“得”不处在同一层次,“使”义为“让、致使”,“得”义为“得到、获得”。跨层结构“使得”在“(小句),使Φi得VP/NP”句法构式中激活整个句式的意义并随着历时发展逐渐词汇化。“得VP”一般译为“获得做某事的机会/得以做某事”;“得NP”一般译为“得到某物”。如例(4)译为“使之得到出征打仗的机会”,例(5)译为“使之得以互相救助”,例(6)译为“使之得到志气”。隋唐之前,“得”后接“VP”的情况较多,“NP”少见。
“得”后既可接动词性成分,又可接名词性成分,这为主谓短语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隋唐五代时期,“得”后成分不断拓展,出现主谓短语形式,即“SVP”。如:
(7)臣不顾老母,走投灵州,先帝嘉臣忠诚,遂遣征兵讨叛,使得河曲清泰,贼徒奔亡。(《旧唐书》)
(8)《慎子》曰:夫投钩分财,投策分马,非以钩策为均,使得美者不知所以德,恶者不知所以怨,此所以塞怨望也,故蓍龟所以立公言也,权衡所以立公正也,书契所以立公信也,法制礼籍,所以立公义也,凡立公所以弃私也。(《艺文类聚》)
在此句法环境中,“使得”组合之后的成分长度增加,概念复杂,信息量大,这样的句法格局使得表达重心后移,促使“使得”不断凝固,融为一体,并退居次要地位,以凸显“SVP”的语义,“使得”语义等同于含有使动意义的“使”,该构式下的“使得”只有一种可分析性。
(二)“使得”词汇化的语义环境
由于“使”与“得”在古汉语中各有多个义项,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工作是判定现代汉语中双音词“使得”的源头。非词形式与词形式必须有足够的相关性,这里的相关性主要是指语义上的关联(董秀芳,2013)。本文认为动词“使得”的语义来源于“使”的“让、致使”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