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婚礼文化内涵剖析.doc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先秦婚礼文化内涵剖析

先秦婚礼文化内涵剖析   【摘要】“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婚礼在中国古礼中占据着根本性的位置。因此,对中国古代婚礼的文化内涵进行探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先秦时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婚礼礼仪形式和比较成熟的婚礼礼义思想,文章在阐述周代婚姻缔结过程的同时,揭示了宗法制社会维护等级秩序的婚姻观。   【关键词】先秦婚礼;礼仪;礼义   【作者简介】韩丽娟,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泰山学院汉语言文学院讲师。山东济南250100   【中图分类号】GO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1)11―0206-04   中国自古以来素有“礼仪之邦”或“礼义之国”之称,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文化的文明古国。可以说“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礼”本来是在我国古代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一系列关于祭祀天地祖宗、区分尊卑上下与维护宗法制度的仪节制度和行为规范,实际上,在这些日益完善的礼仪之中包含了与古代社会各个生活领域的制度和规范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礼义。宗法制农业文明社会的现实土壤培植了传宗接代的重要性,所以,婚礼在颇为浩瀚的中国古礼中占据着根本性的位置。对此,《礼记?昏义》不仅说道:“昏礼者,将合两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而且还说道:“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因此,对中国古代婚礼的文化内涵进行探析是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一把钥匙。先秦时期是人类从野蛮迈向文明的特殊时期,人类的婚姻形态发展到西周至春秋时代也基本上已成熟定型。本文在阐述周代完整的婚礼礼仪形式的同时,还揭示其所内蕴的先秦丰富的婚礼礼义精神。   一、婚前之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婚姻是人类繁衍生息的主要方式和家族构筑亲属关系的重要基础,不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古人对于婚姻的重视体现为古代婚礼礼仪的隆重,其中以周代的“六礼”最具传统性和代表性。“古视婚姻意义深远,礼仪遂以庄重为尚,故意纡其进行之程序。藉示民情之不渎,于是六礼兴也。”脚据《仪礼-士婚礼》记载:周代婚礼要经过六个仪节――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和亲迎,其中的前五个仪节属于婚前礼仪。纳采是男方托媒向女方提亲,得到女方答应之后派使者以雁作为礼物向女方求婚;紧随纳采之后的问名之礼则是男方使者向女方家长打听其姓名八字等以备合婚之用;纳吉是男方占卜婚事得到吉兆后再派使者携雁去女方家订婚;纳微又被称为纳币或纳聘,男方给女方所下的聘礼为丝帛和鹿皮,至此婚姻大事已完全确定;请期即男方择定成婚日期后派媒人去通知女方且仍以雁作为礼物。由此可见,婚前五礼的核心内容是议定婚姻。意味着婚姻缔结过程的开始。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对此《周礼?地官?媒氏》中有“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的明确要求。《礼记?内则》中亦有男“二十而冠,三十而有室”。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的具体规定。根据婚前五礼的内容可以看到。到了适婚年龄的青年男女谈婚论嫁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是婚姻合法的根本性前提,这是上至天子下至庶人都要遵守的婚姻原则。婚姻关乎家族利益,父母作为家族权力和地位的代表,他们的意见对儿女的婚姻大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些两情相悦的青年男女因难违“父母之命”而无法两厢厮守。他们便会发出“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诗经?都风?柏舟》)的痛苦呐喊。在父母允许的前提下,婚姻还有赖于“媒妁之言”,青年男女要想结为夫妇还需要媒妁牵线搭桥,如《诗经》中的《齐风?南山》和《豳风?伐柯》中都写到的“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媒妁除了促成男女成婚,还有防止男女私自交往的作用。当时的社会有“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礼记?曲礼》)的清规戒律,通过“媒妁之言”,青年男女才能知道对方的姓名。所以说媒妁在婚姻中具有让人通过“别男女”而“远廉耻”的价值,就如《礼记?坊记》中所云:“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恐男女之元别也。”婚礼的最初确立就在于杜绝“知母而不知父”的乱伦和血族通婚现象,“男女有别”也正是为了防止淫乱现象的发生,《礼记-经解》中的结论是:“昏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最多矣。”人类的婚姻生活随着父权制的确立而进入了一夫一妻制的文明时代,其中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特征的聘娶婚是周代社会也是后来的整个封建社会时期的主要婚姻制度。   周代六礼婚前礼仪中还有一个以雁为礼的显著现象:除了纳微用币之外,其余的四个仪节皆以雁挚。根据礼制规定,礼仪活动中的见面礼会因人的等级不同而有所差别,可见雁在婚礼中的占有不可取代的位置。雁为候鸟,总是有规律地按照季节南来北往,飞行时成行成列,且配偶后的双雁形影不离,一生只配偶一次。人们在婚礼中以雁作为礼物不仅寄托了夫妻恩爱、白头偕老的美好愿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