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地缘差异角度剖析王维孟浩然登高诗之异同
从地缘差异角度剖析王维孟浩然登高诗之异同
摘要:王维、孟浩然是盛唐田园山水诗的杰出代表,比较二位诗人的登高诗,我们可知,王维的登高诗侧重于“观”效应,重写远眺所见,固守一个由“见”而至“不见”的模式,“见”眼前之景,想“不见”之人、事、物,其感多“悲”;孟浩然的登高诗侧重于“游”的效应,登临所“见”的事物,只是切题而已,主要写游览的活动,其情多“乐”。这种不同主要是南北不同的地域文化造成的。
关键词:王维;孟浩然;登高诗;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6-00-02
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中说地理、种族、时代对艺术创作产生重要影响,地理环境具有“发生源”的根基作用,南北地理环境的差异对王维和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使王维、孟浩然的登高诗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貌。
唐代山水诗极盛,其中登临之作占了很大的一部分,比较盛唐两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和孟浩然的登临之作我们发现:孟浩然的登临之作很多,题目中出现了十七次“登”,而诗中出现了“登高”的约三十首,所占总集的比例很高。王维现存约三百八十首,题目中出现“登”的只有六首,去掉一首应制诗,加上一首《临高台》,还加上明显是登高题材的《和使君五郎西楼望远思归》,他的登高之作共有七首。诗中出现“登高”的只有十五首,与他的诗作总量相比,比例比孟浩然低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呢?
刘文刚先生的《孟浩然年谱》考证,孟浩然生于湖北襄阳,前半生隐居故里,有过短暂的游历,二十九岁游三湘,三十三至三十九岁游扬州、宣城、润州等地。三十九岁长安求仕,没有中举,第二年冬离京,开始了四年的漫游生活主要游历吴越各地。四十四岁回襄阳后,除两次赴京、西行入蜀,荆州入幕外,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隐居乡梓。
陈铁民先生的《王维年谱》考证,王维生于山西蒲州,十五岁离开长安,二十一岁谪居山东济州司仓参军,二十七岁官淇上(河南北部),二十九岁以后,除了两、三年在洛阳及短暂的的出使河西、知南选之外,一直居于长安。
从他们一生可以看出:孟浩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生活于南方,王维居于北方;孟浩然是南方山水田园诗的代表,王维是北方山水田园诗的典范。我国南方多水,青山温婉明媚,山体相对不高,险而易攀,这给游览者带来便利。青山秀水也使得人们依山傍水建立了很多亭台楼阁,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所谓“亭台到处皆山水”。北方的地貌是一马平川,多海拔高的高原荒漠大川,山的体积庞大,绵延几千公里,气势巍峨,而水相对少。所以亭台楼阁比南方少。因此有“南楼北陵”的说法。正是南北地质地貌的差异,导致了创作数量上的差异。也导致了抒情方式和感情特点的不同。
比较王维、孟浩然的登高诗,我们可以发现王维的登高侧重于“观”;孟浩然登高则“游”、“观”并重。
王维的登临诗,侧重于写远眺所见,固守一个由“见”而至“不见”的模式:“见”眼前之景,想“不见”之人、事、物。例如《别弟缙后登青龙寺望蓝田山》:(125卷1245页)
“陌上新别离,苍茫四郊晦。登高不见君,故山复云外。
远树蔽行人,长天隐秋塞。心悲宦游子,何处飞征盖”?
首联写与兄弟分别后,放眼所望只见苍茫荒野,本来别离就是一种愁苦,这灰暗、空寂的景象倍增惆怅。颔联和颈联没有描写登临青龙寺的过程,而是描写在高处向远方眺望时所见的景色,举目四望:“见”重云万里,压向荒野,远远望去,只是朦朦胧胧见到稀疏的树木,其他不可见。“不见”路上行人、远方亲人,“不见”故乡高山、远处秋塞。“想见”的景和人在视线之外,能见的荒野景物却倍增悲伤和思念。还如《和使君五郎西楼望远思归》(卷1251241页):
高楼望所思,目极情未毕。枕上见千里,窗中窥万室。
悠悠长路人,暧暧远郊日。惆怅极浦外,迢递孤烟出。
能赋属上才,思归同下秩。故乡不可见,云水空如一。
诗人登楼而望,“见”到昏暖的远日,绵延远伸的行路,行者匆匆,孤烟袅袅。而引领极目,远处云水相依,却终究“不见”日夜思念的故乡。这里所“见”也只是在魂牵梦萦之中罢了,故乡在梦中也“不见”到。可见思乡之人愁苦特别深。再如《临高台送黎拾遗》(128卷1302页):
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
这首诗歌也是高台送别友人,表达了与友人别离的惆怅之情,从此分别,将很难相见会面。诗歌虽然写了“见”到广阔的原野、日暮黄昏、归鸟还巢及路上匆匆行人,但行人的身影很快就会消失在远方暮色之中,长时间伫立所望,终究“不见”送之人,留下的只是长久的思念,愁苦之情郁塞心中。因此诗中以“见”隐含了“不见”
登河北城楼作(卷1261278页):
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