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人性论剖析.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先秦儒家人性论剖析

先秦儒家人性论剖析   【摘 要】人性论是中国哲学的重大问题,而先秦儒家的人性论,独具特色,自成体系。孔子肯定人的“性相近”,认为人在自然属性上并无本质差别,“习相远”则表明人性是可以改变的。孟子继承了孔子“性相近”的思想,提出性善论。荀子则侧重在孔子“习相远”的思想方面探索,持“性恶论”。先秦儒家的人性论内部虽存歧义,实则一脉相承,其理论认识和社会实践为建立现代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先秦;儒家;人性论;性善;性恶      人性论是中国哲学的重大问题,也是先秦儒家颇为关注的一个话题。在人性问题上,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则持“性恶论”。   一、人性论产生的背景   任何一种观念都不可能凭空产生,它是一定社会条件下政治、经济的产物,并受当时的文化背景和思想理论的影响。先秦儒家人性论的形成正是各个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经济背景。西周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广泛应用,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始发生改变,出现了私营手工业者和商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比以前更频繁,但同时纠纷也与日剧增。人们逐渐关注到人际交往中的公平、诚信、义利、道德等问题,这不免会引发人们对实施这些行为背后的人自身的反思。   2、政治背景。春秋时期,政治动荡,战争频发,“礼崩乐坏”,社会上出现许多破坏“礼乐”的行为。“弑君谋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等事层出不穷,严重地冲击了旧的礼乐制度。“尊尊”、“亲亲”观念日渐淡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对立,道德问题开始受到人们关注,引起人们对人自身本性的思考。另一方面,各诸侯国为了维护统治,放松政治环境,这为人性论问题的讨论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   3、文化背景   (1)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中国的人性论,发生于人文精神的进一步反省”。i先秦儒家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人文精神让人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和内在价值。正是这种对自我意识的觉醒,引发了人们对自身本性的深刻反思。先秦人性论在这种文化背景中呼之欲出也似乎成为可能。   (2)对道德的崇尚。人性问题最早由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提出,他继承和发扬了西周“重德”的传统。西周以来,人们崇尚道德,而道德是关于人的行为的理论,与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既是道德的主体,又是道德的客体,要想深入到道德的深层就不可避免地要从人自身入手,这样才会产生对人的本性、人的存在价值的反思,正是这种深刻的反思引发了人们对人性问题的进一步探索。   二、先秦儒家代表人物的人性论思想   1、孔子的性近习远论。在人性问题上,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即人的天性是相近的,由于后天的积习而形成了差异。就这句话本身而言,它是正确的,具有较高的概括性,它指明了人性的统一性与差异性,为人性问题的研究指出了根本方向。从孔子其它不多的言论,我们还可以得出以下基本认识:①孔子认为人性相近,本无先天差异,亦无天生善人恶人,之所以有仁与不仁、善与不善的悬殊差异,皆是所“习”不同。②评判人性善恶的标准是“仁”和“礼”,合乎“仁”、中于“礼”者即为善,反之则为恶。③在人性可变的前提下,提倡通过“仁”和“礼”来塑造人性。   2、孟子的性善论。孟子是性善论的正式提出者。他说:“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他认为人性之善,与生俱来,亦非后天学来的,后天所学无非善性之扩充。他还提出了著名的“四端”说。概括来说,孟子的性善说主要有以下要点:第一,所谓人之善性即是仁义礼智,道德心是人性的内涵;第二,道德心是天性所具,人皆有之,不需要学习,只要没有利害的考虑,它就会显现;第三,所谓性善,只是说人性中有道德的萌芽即“端”,它还需要扩充,才能完全得到实现,但此善端是成为善人的内在根据,为善的可能性在一切人身上都是存在的;第四,人与禽兽的区别就在有无道德心。此外,性善论还是孟子思想核心――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石。   3、荀子的性恶论。荀子的性恶之说是针对孟子性善说而提出的,他反驳孟子,认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正名》),自然生就的并不是道德而是情欲和求利之心。荀子还认为,孟子自己也承认人之善性极易丧失,需要不断扩充才能保持,可见善性非性,而真正的人性自然而有,很难丧失,那便是感性欲求。荀子的人性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荀子依据其“天人之分”观念,提出“性”“伪”之分。他认为人性是先天固有的、不学即会的,如人之目能视,渴要饮等;而礼义道德等社会规范是经过学习和人为加工才为人所有的。前者叫做“性”,后者叫做“伪”。人为的“伪”不属人性范畴。其次,荀子认为善非人之本性,人性本恶。他说:“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