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公德教育现状及对策.docVIP

浅谈小学公德教育现状及对策.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小学公德教育现状及对策

PAGE PAGE 12 浅谈小学公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一.前言 社会公德是衡量一个国家全民素质水准的重要标志,抓紧对青少年进行社会公德教育,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奠基工程,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 据国家教委、中央教科所与端士兰德研究院国际教育发展研究所在全国范围进行《青少年道德行为规范教育》的抽样调查表明:当前青少年学生道德面貌主流是好的,对道德的态度、认识、行为和价值选择,80%以上学生是积极进取的;道德情感是健康的,主流方面保留了社会为本位的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体现了多年来学校 HYPERLINK /Jylw/Dylw/ \t _blank 德育工作较扎实的功底和东方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 二、公德教育的内涵 道德和教育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不仅反映着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社会关系,同时也折射出了社会的文化传统,从中可以窥见时代发展的脉络。从我国古代以家庭伦理为本位的私德教育到近代以国家伦理为本位的国民公德教育再到今天所倡导的社会公德教育,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随着时代的擅变,道德教育的重心发生了位移,同时公德教育本身的涵义也发生了变化。所以,探讨学校的公德教育时,对其内涵进行剖析、对其背景加以分析是进行这一课题研究的必要前提。 我国最早开始使用“公德”一词时始于梁启超,他将“公德”、“私德”作为一组范畴概念引进国内,旨在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私德盛行的批判来唤醒国民的爱国之心,探寻救亡图存的出路。2001年,在《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规定“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谓社会公德,就是人类在长期共同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全体社会成员在社会公共关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公共生活规则,它建立在现代性价值观念的基础之上,以公民相互之间的行为模式和习惯心理等诸多形式表现出来,能有效地规整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生活。 公德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公德的阐释、说服和引导监督,让受教育者形成系统的公德观念,树立维护社会公德的道德信念并最终在生活中践行公德规范,为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公德教育从属于道德教育,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公德“知、情、意、行”的统一。 小学的公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当前社会对小学生公德品质的要求,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小学生施加影响,加深其对公德的认识,培养其公德情感,坚定其公德意志,从而养成自觉遵守公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 ?三、小学公德教育探析???? 由于在学校的道德教育体系中包括有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评价等三个方面的内容,所以考察小学公德教育的现状时,也应从公德教育的目标、公德教育的内容、公德教育的评价体系这三个维度来审视当前的公德教育。 (一)公德教育目标确立 自1987年至今的近三十年间,学校公德教育目标的确立,经过了对于“五爱”的阐扬到对于社会生活中最基本行为准则的规定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公德教育的重心是在不断下移的。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中: 第一,德育重心发生转移:改革开放后,为了改变青少年学生基础道德水平低的状况,开始重视学校的基础文明教育。在德育目标的界定上,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德育重心转移到公民道德教育上来。 第二,德育目标分层次:改变了以往德育目标高扬理想性而忽略现实性的状况。既体现了以国家利益为归依的国民公德教育目标,又体现了适应于广大民众的社会公德教育目标。 第三,德育关注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在课程标准中已经详细地规划了小学的不同阶段所侧重的公德内容,呈现循序渐进的特点。 概括来说,公德教育经历了一次由理想主义为价值取向降解至以普遍主义为价值取向的过程。 何怀宏先生在其《一种普遍主义的底线伦理学》一文中指出:“它(指道德)是要面向社会上所有的人,是要求社会的每一个成员,而不仅仅要求其中的一部分人—不是仅仅要求其中最居高位,或最有教养的少数人,也不是仅仅要求除一个体或少数人之外的大多数人。” 从公德教育目标的定位来看,社会公德本身是一种固守“底线”的道德要求,公德教育也应从要求学生们“成圣成贤”的高台上走下,关注大多数学生可达到的道德要求。不是要求人人都成为圣贤,只是要求人人安守本分,不是要求牺牲自己的利益,只是要求不侵犯他人和群体的利益。在进行公德教育的时候,要求学生遵守公共秩序,不是教他们凡事要先人后己,而是要做到不插队。教学生维护公共安全更不是让他们不顾个体安全,舍身取义,而是自己首先不做危害集体安全的事。固守公共道德底线的教育应当首先指向学生的公德行为,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公德行为习惯,逐渐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 (二)公德教育内容编排? 在公德体系中包括有反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公众交往公德、体现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公共场所公德、表现人与环境

文档评论(0)

penla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会计从业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5月12日上传了会计从业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