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平仄格律例外情况研讨.ppt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平仄格律例外情况研讨

平仄格律的例外情况 格律诗讲究平仄的相间、相对和相粘,目的是通过平仄的交错求其协调。为了适应写作的需要,给诗人以变通的自由,其格律又有一定的灵活性,这就是既允许非节奏点上的字可以不拘平仄的定式(即人们常说的“一三五不论”),又允许有拗救的存在。 这样,有时候会出现一些与格律的“规定”似乎不相符合的特殊现象。一般的介绍诗律的书,对这些特殊现象或未做说明,或语焉不详,往往令初学者感到疑惑。 一、关于三仄调 三仄调: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 前人在规定格律的时候,主观上是希图避免“三仄调”的。 “仄仄平平仄”和“平平仄仄平”两种句式作为首联之后,那么,颔联出句就可能成为“平平仄仄仄”,而其对句便成为“仄仄平平平”了,这样做的结果是,不仅出现了三仄调,而且连三平调也难以避免了。 其颔联的出句只能是“平平平仄仄”的格式(其对句则为“仄仄仄平平”)。然而又有了“一三五不论”的自由,第三字的平声可以用成仄声,于是,在这一“平平平仄仄”的句式中,又极可能出现“三仄调”。 通过对唐代诗歌的分析发现,这些具体诗作,并不严格地遵照格律诗地规定, 即并不绝对回避“三仄调”。 “唐诗无忌三仄调” 杜甫《春宿左省》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岑参《登总持阁》)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刘禹锡《岁夜咏怀》 ) 楚山不可极,归路但萧条。(祖咏《江南旅情》) 并不限于仄起仄收一种形式,只要是在“平平平仄仄”这一句式中,第三字用了仄声,都可以成为“三仄调”。有人认为“三仄调”是拗句,是一种“当救而未救”的拗句。 在唐人的诗中,这种“拗而不救”的“三仄调”颇为常见。 在杜甫的462首律诗中,“三仄调”即有两百余例,几乎占到二分之一的比例。 诗人们在写格律诗时,并不回避“三仄调”。 格律诗实际上是允许“三仄调”的存在的,因为我们发现,用调整对句的平 仄来救出句的“三仄调”的情况并不多见;补救之后,反而出现了“三平调”与“三仄调”相对的特殊情况了。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韦应物《简卢陟》) 草色全经细雨后,花枝欲动春风寒。(王维《酌酒与裴迪》) 关于四仄、五仄与六仄 在由“仄仄平平仄”和“平平仄仄平”两种句式构成的一联中,有时候会由于“一三五不论”以及“拗救”的同时存在,而出现四仄、五仄、六仄的情况。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李商隐《落花》颔联) 四个仄声相连的句子,在杜甫的诗作中也有不少用例。 南雪不到地,青崖沾未消。(《又雪》) 小雨夜复密,回风吹早秋。(《夜雨》) 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初月》)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李白《挂席江山待月有怀》) 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周朴《董岭水》) 渐与骨肉远,转于童仆亲。(崔涂《除夜有感》) 根据律诗“拗救”的原则来分析,以上各例中的四个仄声字或五个仄声字连用的情况,依然是符合诗律的。不过,由于第四字的“拗”必须由对句的第三字来救,因此只有在“仄仄平平仄”這一句式用作出句的时候,五律中的这种五仄连用的情况才会出现。 在七言律诗中,当“平平仄仄平平仄”這一句式用作出句时,也可能出现七字六仄的情况:如果第一字和第五字用仄声,而第六字虽拗(即用仄声字)却有救,这样就形成七字六仄的格局。不过,这种情况相当少见。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夜泊水村》) 关于拗而未救 拗救是在出现拗字时必须根据一定的规则予以补救的一种变通的格律,可以说,它是诗人们在写作实践中所创造的,是对格律的一种突破。 有时候,由于表达的需要出现了拗字,而诗人们却无法予以补救,这时候,他们便舍形式而就内容,也就不再补救了。 林黛玉:“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也是都使得的。”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唐·齐己《早梅》)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唐·李商隐《二月二日》) 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在还思归。 王力:“初学诗的人应该先秋平仄分明,决不能因为弄错了平仄而以此为口实。” 关于“失粘” 在初期的格律诗中,失粘的情况还是比较多见的。 《唐诗三百首》中就有一些诗是失粘的。 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王维《出塞作》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躲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