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对於礼.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孟子对於礼

孔子論禮: 時代背景:孔子對周之禮樂,知之深,也愛之切,故依生以繼承文王、周公為其職志。 一、「禮」的意義 禮是為國的唯一大法,若不能以禮讓(讓為實踐禮的一種體現)為國,則所謂禮亦無意義,即禮之為禮之意義在「為國」,而禮亦是「為國」之必需而充足的法度。 春秋時人重禮,是重視其為治的作用, 所謂「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才是禮之為禮的本意,故以名分之義為本的禮,可以是「國之幹也。」於此孔子並無異議,並且是極強調此義,故謂 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里仁>) (一) 「禮」與「仁」的關係 「仁」是孔子學說思想中心,同時是禮樂思想的基礎。 仁是人的思想根源、感情內涵,禮是仁的外在流露、形式體現。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 孔子認為禮儀是培養仁德之器。孔子所說的“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禮,與其奢也,寧儉;與其易也,寧戚。”即禮之本是重大問題 (二) 「禮」與「法」的觀念 禮-德:創造一個人心交光互映的高層次秩序 法-政:目的在維持社會秩序 禮先而法後,禮為主,法之為輔。 故《論語》中言:「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強調德跟禮的重要性,然刑罰只是管好百姓。而孔子是要民眾引起內在的道德主體的自覺,通過德,通過禮,故孔子比較強調德政。 (三)「攝禮歸義」「攝禮歸仁」 禮的基礎亦不在天,而是人的自覺心和價值意識。 義是正當、道理及理分的表現。 而《論語.衛靈公》篇孔子言: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 義是禮的實質,而禮是義的表現。若是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是吾憂也。」(<述而>)乃孔子所不樂見的。 仁、義、禮 「禮」的本義為一生活秩序,故「禮」的觀念即是秩序性觀念 一切的秩序之具體內容,可依理而改變。而此基礎來自於「義」。 「義」又是以仁為其基礎。人由守禮而養成求正當之意志,此一意志喚起「仁」,此是實踐程序。 (四)禮是理性的辦別-亦是事理辦別 孔子:「克己復禮」的細目時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篇> 視、聽、言、動皆泛指人的一切可能行為,惟有靠「理性」以作為辦別的依據,禮才會有適切性的性質,凡是經過理性的辦別,應行而行之的,便是「合禮」,不能行卻行之,便是「無禮」。 (五)禮的理性的節制-亦是行為的節制 孔子說!「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泰伯篇> 恭敬、僅慎、勇敢、正直都是好的德性,若缺乏理性的節制作用,這些德性反而產生煩擾、畏怯、作亂、急切的結果。 所以有子曰:「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學而篇>由此而之,禮的各種行為,須透過道德禮性的節制作用,其行為才積極意義和價值。 二、好禮的效用 (一)在修養上:可以立身 1.(示伯魚)不學禮,無以立。<季氏第十六> 2.不知禮,無以立也。<堯曰第二十> (二)在行為上: 1.免勞、免葸 免亂、免絞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2.恭近於禮可以遠辱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 3.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信以成之,君子哉。」<衛靈公> 三、在學問上:博文約禮可以弗畔 1.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篇> 2. 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未由也矣!」<子罕篇> 四、在御眾上:民莫不敬,民可易使 1.(責樊遲請學稼),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子路篇> 2.上好禮,則民易使也<憲問篇> 五、在治理國家人民上:禮讓為國、道德齊禮、動民以禮有恥且格 1.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里仁篇> 2.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篇> 3.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泣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泣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衛靈公> 孟子論禮 孔子最重禮,以禮為善惡的標準。孔子重禮,且拘守於義。孟子對於禮,以儒家的精神以與看重。 孟子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