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箴体文剖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箴体文剖析

古代箴体文剖析   [摘要]箴是一种古老的文体,产生于西周初年。这种文体成立的基础是所谓“官箴王阙”,是古代政治文化发展的产物。箴的标准文本是从周初流传下来的《虞人之箴》。从那时以来到晚清,除战国时期一度“委绝”,代不乏作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箴体文由官箴发展为私箴,进而出现君箴。箴本是使用范围很小的应用文体,但从汉代扬雄开始,经六朝而至唐代,著名的箴体作品,大多出于文学家之手,他们往往把文学方法用于箴文写作,遂使箴体文获得浓厚的文学性,足有可观者。   [关键词]箴体文;官箴王阙;文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2009)04-0054-06      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的名称来源于“箴”这个字的基本词义。箴就是针,也作缄,是一个字的三种不同写法,用竹子制的写作“箴”,用金属制的写作“针”或“铖”,是古代防病治病用的工具。由防病治病义,通过比喻,引申为对人的缺点、过错进行告诫,于是便有了规谏义。因此,刘勰《文心雕龙?铭箴》把箴界定为:“箴,针也,所以攻疾防患,喻针石也。”“攻疾防患”是本义,“喻针石也”即指引申的规谏义,是对文体意义的解释。宋代王应麟《词学指南》说得更明确:“箴者,谏诲之词,若针之疗疾。”从性质说,箴属于实用文体;而从用韵与否分,则属于六朝时期文的范围,《文心雕龙》就把它排在“杂文”之前,与诗、赋、颂、赞等同类。东汉胡广编辑《百官箴》时,就认为扬雄、崔驷、崔瑗等人的箴作“文甚典美”,有文学性,有可读性。   箴作为一种文章体裁,源远流长。这种文体最古老的文本是《虞人之箴》,产生于西周初年。《春秋左传?襄公四年》载:“昔周辛甲之为大史也,命百官,官箴王阙。于《虞人之箴》日:‘芒芒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民有寝、庙,兽有茂草;各有攸处,德用不扰。在帝夷羿,冒于原(田猎)兽,忘其国恤,而思其扈牡。武不可重,用不恢于夏家。兽臣司原,敢告仆夫。”’(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辛甲何许人也?《史记?周本纪》集解引刘向《别录》云:“辛甲,故殷之臣,事纣,盖七十五谏,而不听。去,至周。召公与语,贤之,告文王。文王亲自迎之,以为公卿,封长子。”这说明,辛甲为周太史,鉴于商纣灭国的教训,帮助文、武王建立纳谏制度,要求百官“箴王阙”,进谏言。当时的“百官箴”大约到春秋时尚有留存,因此晋大夫魏绛才引用《虞人之箴》谏诫晋悼公好猎。《虞人之箴》是一篇完整的箴体文,体式上,四言用韵,篇末表明官职所司;内容上述史事以寓讽喻告诫之意。刘勰说它“体义备焉”。箴作为一种文体,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曾出现了三大类型:官箴、私箴、君箴。      一、扬雄与官箴的复兴      周初由“官箴王阙”而产生的箴这种文体,应该说是当时天子纳谏听政的产物。随着周天子统治的衰微,纳谏制度的破坏,“官箴王阙”也就成了历史佳话。刘勰对此作了简洁的概括:“迄至春秋,微而未绝。故魏降讽君于后羿,楚子训民于‘在勤’。战代以来,弃德务功,铭辞代兴,箴文委绝。”(《文心雕龙》)既然如此,那就产生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历史上长期“委绝”的箴体文又会在扬雄手里得到复兴呢?这就不能不归结于西汉政权在成、哀、平诸帝时期的状况和扬雄辞赋观的变化。   扬雄是西汉著名的思想家、辞赋家。作为儒学思想家,他崇尚“真儒”,认为“如用真儒,无敌于天下”(《诸子集成,法言》)。他所谓的“真儒”与汉代老于章句的世俗之儒相对,因此他的儒学研究带有反世俗潮流的性质。《汉书?扬雄传》云:“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在汉代经学走向繁琐的字句训诂,“一经说至百余万字”的时代,扬雄能够“不为章句”之学,而注重儒学思想的融会贯通,是难能可贵的。这种反潮流精神也反映在辞赋创作上。扬雄的辞赋观,有早期与晚期之分。扬雄早年喜爱司马相如赋的“弘丽温雅”,“每作赋,常拟之为式”。但他没有停留在因袭司马相如的水平上,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突破了司马相如赋的模式,从儒家重教化讽喻的文学观出发,注重现实,针砭时弊,加强了辞赋的讽刺批判精神。当扬雄于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42岁游京师,以善辞赋入仕时,西汉政权已开始走向崩溃,土地兼并日烈,农村经济破坏,民不聊生,四处流浪;汉成帝荒淫无度,好游、好酒、好色,致使外戚持政,政治腐败,社会黑暗。一个以经世致用的“真儒”为人生目标的思想家,面对如此的社会现实,扬雄不会无动于衷。当他侍从成帝郊祠甘泉泰畴、汾阴后土,游介山,羽猎归来后,先后作《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奏上。这4篇大赋在形式上虽然没有完全突破铺张扬厉、弘丽温雅的体制,但在立意上则有别于“曲终奏雅”的定制,而侧重于讽谏。四大赋的序都对创作宗旨作了说明,《河东赋序》批评成帝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劝令(成帝)自兴至治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