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意象文化审美特征剖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诗意象文化审美特征剖析

古诗意象文化审美特征剖析   在中国古代诗学中,意象一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范畴,孔子说:“圣人立象以尽意。”唐代诗评家司空图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胡应麟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可见意象艺术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与基础。在古典诗歌中,文人们往往将特定的情感取向与审美意识扭结于某些意象之中而散发出巨大的文化审美效应,这种文化审美效应是中华民族审美心理和价值观念的结晶,“是他民族所不能翻译共喻的。”因此,中国古代诗歌意象在文化上也就体现出独特的审美特征。      一、审美承袭性      意象是指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某个意象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和意味,这并非出于某个诗人一时的创造,而是古人生活习俗、意识形态、思维模式、文化情结“集体无意识”心理定势的体现。历代诗人在特定的环境和氛围中唤起和触发某种情感,又以文化精神的相似,一代又一代不断地传承、沿袭,积淀起厚厚的文化审美内蕴,形成民族文化心理中的固定审美意象,并且这些审美意象,伴随着我们的民族走过漫长的岁月,展示出民族心灵的历程。如“秋”的萧瑟冷寂、万物凋零的特点,经历代诗人的吟咏,已成为传达民族悲凉性格的传统意象,我们从“秋”的意象中感到的是我们民族的悲凉。“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洞庭清秋的景色与湘君的怅惘之情构成了一个美妙而忧愁的境界,这是诗人屈原乃至整个民族感触到的“秋”的悲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典型的秋景及远行送别的悲秋情怀,萧瑟的秋景与惆怅幽怨的哀情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悲的基调和悲的境界,这是宋玉甚至整个中国文人对“秋”的悲愁与凄怨,以至千百年来,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许多人不断重复着这个“悲秋”的主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杜甫慷慨悲秋的感怆。“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是范仲淹寓苍凉于秋景、秋色、秋声中的忧伤。可见,“秋”的审美意象在诗歌的历史长河中流淌了千百年,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表现和心灵的记录,其中渗透了我们民族深沉的忧思之情。又如“梧桐”、“芭蕉” 、“秋雨”这些意象,被历代诗人承袭,使之浸透了孤独忧伤、凄楚悲凉之感,成为民族文化审美意识的显著特征。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徐再兴《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可见“秋雨”、“梧桐”已经和诗人的悲愁和凄苦融为一体,别有一种愁滋味。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形成了一种直接的刺激,更令人觉得苦闷凄怆。瑞士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说,“每一种意象都是关于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包含着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残余,并且总的说来始终遵循着同样的路线生成,它就像心理深层中一道道深深开凿过的河床,生命之流在这条河床中突然奔涌成一条大江。”      二、寄寓象征性      人创造了文化,反过来文化对人的思想、行为、心理又有规范和制约作用。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背景整体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决定了古典诗歌意象的审美价值,儒家的以物“比德”说,哲学上强调天人合一、自然与社会、身体与精神的和谐统一的思维机制经过了漫长的历史长河的涤荡、积淀,逐渐渗入民族心灵深处,毫无例外地,也是古代诗人创作的思想依据,因此,我国古典诗歌意象中通常寄寓着诗人们的审美理想、人生态度、处世哲学,意象或成为诗人主体人格的象征,或成为诗人寻找精神家园的象征载体,其中不仅有感性形式的表现,而且还包孕着丰富深邃而巨大的理性内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其中的“菊”、“梅”意象所表达的决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意象组合,而是有更深层的象征审美意蕴。下面试以具体实例来说明古典诗歌意象在文化审美上的象征性特征。      (一) 柳意象   自从两千多年前《诗经》中《采薇》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句子,依依杨柳便凝聚了远离故土对家乡的无限依恋之情。柳者,留也,谐音的效果表达了人们某种希冀和期盼,从汉代始产生了折柳赠别的习俗,到唐代,此风更盛,李白说“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在长期的生活习俗和历史文化积淀中,“杨柳”这一意象具有了一种特殊的情感象征意义,人们一看到杨柳就会想到离别,生发愁情,自然要想到思乡,产生故园情。   王之涣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