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诸葛亮管理思想横观
诸葛亮管理思想纵横观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治国思想对魏晋以后的国家 HYPERLINK /management/ \t _blank 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法治思想、军事思想和经济思想也有着一定的历史建树。从诸葛亮的“隆中对”、鲁肃的“江东对”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来看,三国时期的战略思想在中国古代达到了 HYPERLINK /figure_2100.shtml \t _blank 高峰,三者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战略思想的历史特色。诸葛亮的治国思想,同他的治蜀实践相呼应,是古代糅合儒、法、道、术各种学说来治理国家的样本。诸葛亮思想的特有魅力,来自于他的精神追求和人格感召,并由此产生了历史人物的夸大拔高效应,其思想也会因此而不断衍化,形成管理思想史发展的一种内在机制。
诸葛亮其人
诸葛亮之名,在中国历史上如雷贯耳,妇孺皆知。他既是一个国师级的咨询家,又是一个出将入相的实践者。在历史上,他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名垂千古,以治蜀业绩闻名遐迩,以智慧和人格赢得了来自对手的尊敬,又以其为人处事得到了 HYPERLINK /logo_21/ \t _blank 大众的称誉。
诸葛亮字孔明,山东琅琊阳都人,其父诸葛珪曾任泰山郡丞。他幼年丧父,由叔父诸葛玄抚养成人。汉末北方战乱,恰逢诸葛玄由袁术委任为豫章太守,他便带着14岁的诸葛亮南下。到任不久,东汉朝廷选派的豫章太守替代了诸葛玄,诸葛玄前往荆州投靠刘表。从此,诸葛亮随叔父在襄阳访师求学,师事司马徽(字德操,号水镜先生),结识了一批朋友,包括徐庶(元直)、崔州平、石韬(广元)、孟建(公威)、马良(季长)、庞统(士元)等人。诸葛亮17岁时,诸葛玄去世,他便和弟弟诸葛均搬到襄阳城外的隆中(归南阳管辖,此即诸葛故居属于襄阳还是南阳的争执开端),躬耕陇亩,自食其力,半耕半读。诸葛亮读书很有特色,不务精熟而观其大略,颇有“好读书不求甚解”之风。尽管他在《出师表》中自称隆中耕读的生活为“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从他“自比管仲、乐毅”来看,他早就抱有出将入相之志。
诸葛亮远大志向的实现,是由“三顾茅庐”发端的。不过,在当时的情境下,他的选择余地不大。近在咫尺的刘表尽管有礼贤下士的美名,海内俊杰也纷纷慕名到荆州避难,然而,刘表对这些人仅仅是礼待而不是重用,不可能留意于一个刚刚成人的青年。所以,在刘备“一顾”茅庐时,诸葛亮实际上就已经决定出山。但“三顾”应该是事实,虽然有人认为“三顾”的说法是诸葛亮自高身价,甚至认为所谓“三顾”并不存在,而是诸葛亮主动找的刘备。但考究史书,不仅在《三国志》本传中有“凡三往,乃见”的记载,而且在《出师表》中也有“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说法,且有多处资料可相互验证。假如刘备没有“三顾”,以孔明之智,决不会在《出师表》上出现这种破绽,给后人留下一个攻讦的口实。所以,用现在的眼光看“三顾茅庐”,不过是动荡年代中一个寻常的猎头和应聘过程而已。后人对三顾茅庐的颂扬,一则出于对领导人礼贤下士的期盼,一则出于对杰出人才的尊敬,还有一则是出于对君臣投缘的渴望。
诸葛亮兄弟三人,由于战乱而分居两地,其兄诸葛瑾避乱南渡,后辅佐孙权,亦享有盛名。诸葛亮辅佐刘备,成千古佳话。其弟诸葛均亦仕蜀汉。另外,他还有一位族弟诸葛诞,出仕曹魏,任镇东大将军。三国纷争,诸葛一门分仕三方,史称“一门三方为冠盖,天下荣之”(《三国志·诸葛瑾传》注引《吴书》)。因为诸葛亮有卧龙之名,民间有传言道:“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
从欣赏诸葛亮的司马徽和庞德公等人的学术倾向来看,诸葛亮应该具备儒家学说的基础和道家学说的底蕴;从诸葛亮为刘禅手抄《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及其治理蜀汉的实际来看,他的学问最出彩的领域在法家和兵家;而从诸葛亮初见刘备就提出“隆中对”的战略策划来看,他又深得纵横家的精髓。诸葛亮曾写有《论诸子》一文,可以看出其思想的基本脉络。他认为:“老子长于养性,不可以临危难。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苏张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誓。白起长于攻取,不可以广众。子胥长于图敌,不可以谋身。尾生长于守信,不可以应变。王嘉长于遇明君,不可以事暗主。许子将长于名臧否,不可以养人物。此任长之术者也。”他从事功角度看待诸子,对这些人物的理解十分寻常,却又极为实用。可以说,诸葛亮的学识来自杂糅各家,自许极高,他并不追求学问上的高深造诣,而是追求经天纬地、安世济民的丰功伟绩。
诸葛亮辅佐刘备,可以说殚精竭虑,而且一出场就以结盟孙吴、赤壁败曹而获得满堂彩。这首先取决于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同时又得自于同周瑜、鲁肃的谋略一致、机缘巧合。从此,确立了诸葛亮在刘备集团的首席辅臣地位。但是,刘备生前,大事依然由他自己定夺,诸葛亮并不当家。直到永安托孤之后,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