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研究中(量化)方法 应用的心得体会-课件.ppt

(社会学)研究中(量化)方法 应用的心得体会-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 * * * * * * * * * * * 研究設計上的考慮(具體研究之前) 收集資料的可行性 城市的選擇—合作夥伴(北京、廣州) 個案的“抽樣”和選擇 問卷的設計 基於已有文獻 交易成本、風險 社會網絡 契約的內容 基於對中國社會經濟活動的了解 搜尋合作夥伴的渠道(“自己闖”) 應對風險的方法 (定金,分期付款) 統計分析上的考慮:一個公司中的多個契約(組織與交易成本的區別) 一項具體研究的研究設計 “比較理論”的框架 不同的理論思路、不同的預測 自己喜歡的理論對此沒有太多的思路 分散風險 課題的選擇 合作夥伴的選擇 契約的形式 執行中的社會交往活動 為什麼選擇這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資料分析過程中,選題的不確定性 研究設計 合作夥伴的選擇 制度環境的影響 社會關係網絡 契約的內容形式 交易成本 簽約後社會交往 評論 文獻基礎上的研究專案 推理法 在比較研究上的貢獻 經濟學、社會網絡和制度學派在同一問題上聚焦 在資料的收集上的貢獻 不同領域的資料 契約資料收集的困難 在操作化上的貢獻 社會交往强度 交易成本的測量 存在的問題 抽樣 制度環境的測定 實際契約與訪談資料的一致性? 課題四。有關實證假設的一些考慮 需要不需要實證假設? 假設可以有效地組織觀點,吸引注意力 但不必生搬硬套、勉為其難 什麼樣的實證假設是好的? 可測量的:量化研究的基本條件 可觀察到的:可以幫助理解和解釋(factor analysis 的困難) 沒有歧義的:什麼是“强關係”,“弱關係”? 與理論概念有着明晰的邏輯聯繫 在變量間建立明確的實證關係 實證假設的幾個例子(interfirm contract) H1a. State-owned firms tend to use more institution-based channels (e.g., government sponsorship or open information), whereas private firms tend to use more particularistic (e.g., network-based) channels in search for contract partners. H1b. For transactions that involve a higher stake (e.g., a larger proportion of contract value, or greater resource dependence), particularistic search channels are more likely to be used, other things being equal. H2a. Forms of contracts vary with contract-specific factors, such as risk and stakes. Specifically, the more risk and stakes involved, the more likely that specific provisions are present in contracts and that contracts take the formal form. H3c. The intensity of social interaction varies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work organizations. In particular, private firms are likely to invest more in social interaction than do state firms. Parameter Estimates of a Mixed Model Predicting the Intensity of Social Interaction in Contractual Relationships: 620 Firms in Beijing and Guangzhou, China, 1999 to 2000 Zhou, Moen and Tuma (1994)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China” In this

文档评论(0)

明若晓溪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