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罗祖教初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传罗祖教初析

南传罗祖教初析   本文以新发现的史料与经卷为中心,对流行于闽、赣边界地区的南传罗祖教进行探讨。指出,该支罗祖教以罗梦鸿为初祖,其异姓弟子李心安为二祖,江西的黄春雷为三祖,此支罗教不以“普”字为号,流传有78字字派,迥异于江南斋教等罗教支派。   关键词:南传罗祖教 《大乘正教宗谱》 《大乘五部六册》 闽赣地区   作者:李志鸿,1976年生,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罗祖教,又称无为教,简称罗教,问世于明成化、正德间。罗祖教对明、清时代民间宗教的影响巨大。据《中国民间宗教史》的研究,罗教支派及再生教派遍布中国底层社会,其组织系统大致有以下四支:一是罗氏家族依照血统世代相传。二是外姓弟子衣钵授受,祖祖相承。三是通过大运河运粮军工,由北向南传播,是为“青帮”前身。四是在浙闽赣等省形成的江南斋教。在《中国民间宗教史》中,马西沙先生从罗教与青帮的内在关联、江南斋教的传播与演变、一贯道的源流与变迁等诸多方面,系统探讨了罗教的南传及其在闽浙赣地区的演化,已为经典之作。近年来,一些年青学者也逐渐触及南传罗祖教的研究。中国社科院民族所梁景之研究员从1996年开始直到2000年,参与了中日项目“东亚民俗宗教的社会人类学比较研究”,在闽西发现了罗祖教的念经活动。此后,中国社科院宗教所陈进国研究员在闽西C县从事“宗教复兴与地方传统”课题调查,发现当地诵念《大乘经》的罗祖教实为于清咸丰二年(1852)由浙江传入该县的先天道支派――归根道(又称“儒门”、“儒教”)。闽西赣南地区罗祖教遂引起学界的关注。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我们发现该地区的罗祖教至为复杂,除江南斋教、先天道等支派外,尚有其他罗祖教支派存在。近期,笔者在闽西N县收集到一些罗祖教的新资料。此支罗祖教以罗梦鸿为初祖,罗梦鸿的异姓弟子李心安为二祖,江西的黄春雷为三祖,不以“普”字为号,流传有78字字派,迥异于江南斋教等罗教支派。本文即拟以新发现的史料和经卷为中心,试图对流行于闽、赣边界地区的南传罗祖教进行探讨。恳请方家斧正。      一、民国十三年《大乘正教宗谱》与南传罗祖教      罗梦鸿传教40余年,教势达大江南北。他到底有多少弟子,史料无载。清代嘉庆年间罗教教徒李和修供称:“伊只知罗祖传过十八支,后来十三支无传,只传了五支。”一支是石佛口王姓,一支是北京虎坊桥翠花胡同张姓,其余三支为杨姓、刘姓、陈姓。   笔者在闽西N县新发现的民国十三年重编《大乘正教宗谱》,为我们认识罗祖嫡传教派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线索。《大乘正教宗谱》是N县罗祖教徒模仿家谱形式于民国十三年(1924)重编的教谱。《大乘正教宗谱》又名《大乘家谱》,共三卷,四册。在宗谱中罗祖教自称“大乘正教”、“大乘罗祖正教”、“大乘祖教”,教徒自称为“乘门佛弟子”。N县罗祖教徒曾于康熙癸未(1703)、嘉庆乙丑(1805)、道光庚子(1840)、同治庚午(1870)、光绪庚子(1900)、民国十三年(1924)前后六次编修《大乘正教宗谱》。该宗谱现存嘉庆十年(1805)孟冬“大乘家谱跋”,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腊月“重修罗祖旧谱序”,同治九年庚午(1870)秋“大乘正教四修宗谱序、跋”,光绪二十七年庚子(1900)春“大乘正教五修宗谱序”、“大乘正教五修宗谱跋”,民国十三年甲子(1924)冬第六次修谱的序、跋。从同治九年庚午(1870)秋“大乘正教四修宗谱凡例”中可知,同治庚午(1870)第四次修谱完成,共修十二部,每部上下两本,装成二十四本,以“佛法流通,显现普遍,十方扬名”十二字为号。民国十三年(1924)六修宗谱,则共修十六部,各山经堂以“一性圆明,浑然天理,品物咸亨,万古长存”十六字为号,领回宗谱。我们所见的宗谱为“壹字号”,即“慧灵山”经堂所存。      《大乘正教宗谱》中所记载的“清庵公事迹”、“各山经堂图”,以及其他罗祖法嗣概况,可见罗祖教早期的创教史及南传闽赣边界地区的历程。      (一)《大乘正教宗谱》所见罗氏家族的传承情况   罗梦鸿,山东即墨人,生于明正统七年,死于嘉靖六年(1442-1527)。少失父母,由叔婶养大。《大乘正教宗谱》所载“清庵公事迹”云:“祖生于大明正统七年壬戌岁十二月初一日子时,先祖罗应魁,父登笼,母颜氏淑登,恩叔婶聂氏妙祥。三岁,母去世,养育于婶氏。长成,十六岁代叔于密云卫当军。”此可补罗梦鸿身世史料之不足。罗梦鸿大约当兵十年。于成化六年(1470),开始了寻师访友的宗教生涯,并在雾灵山修行了十三年。成化十八年(1482),得成道果。此后,在密云卫、古北口、司马台、江茅峪等地倡教。并在司马台外建造讲台,吐经五部,世称五部六册宝卷。关于罗祖后裔《大乘正教宗谱》“清庵公事迹”载:“三十四岁有妻王氏。三十八岁生子,名佛正,生女,名佛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