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光素老师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事迹
我校八十五岁的离休干部李光素老师一生勤俭朴素,却把节省下的钱资助贫困学生和其他需要帮助的人。自1994年起她就默默地通过“希望工程”北京捐助中心资助了一个又一个西部贫困地区的孩子完成学业,平时又积极参与苏州本地的种种献爱心活动,事迹突出,深受群众赞誉。
1994年,她第一次从报纸上看到关于“希望工程”的报道,知道了“400元,就可以帮助一个西部的孩子念完小学”。这个参加过地下党,做过小学校长的普通离休干部,仿佛有一种揪心的感觉。她从自己的工资里挤出了400元,寄到“希望工程”小学捐助中心,要求帮助一个最贫困的孩子。随后北京方面帮助联系了内蒙古一个小学 的小女孩。从此,她的“西部情结”便一发不可收拾。2002年,因住房面积补差,单位补给她9000多元。她拿到这笔钱后凑满一万元,全部寄到北京,要求再帮助几个西部贫困、成绩优秀的学生。北京捐助中心联系了5个中央民族大学的学生。此后两年中,她又寄去了4000元,直至2004年7月,5个大学生相继毕业。其中一个叫陈兴巧的云南学生考上了研究生。李老师继续资助她生活费,每年寄2400元。在帮助陈兴巧的同时,2004年下半年,她又与青海的“希望工程”办公室取得联系,希望每年出资2400元资助3个中学生完成学业。青海“希望工程”办公室为她联系了当地一所学校后,她随即寄出了2400元,资助3个贫困学生。
除此之外,身边的人只要需要,她也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
1999年,常州有一个读小学的男孩,父亲因患绝症没钱看病,又不想给家里增添负担而自杀了,母亲在村办企业里打工,微薄的工资仅够勉强糊口。得知男孩处境后,她毫不犹豫地寄去了1000元,该男孩考取中学后,她又寄出了1000元。2004年5月,李老师生病住院治疗,当她听说血液科病房里住了一位苏大学生杨绚澜,因患再生障碍性贫血,急需用钱,她恳求护士陪她前去探望,给了1000元,鼓励其战胜病魔,这事在医院里一时被传为佳话。印度洋地区海啸灾难发生第二天,她一大早赶去市红十字协会,慷慨地捐出1000元人民币和亲戚送的200元美金,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上海的一位老战友生活困难,她便时常寄钱接济,近三年已寄出了3000元。2005年7月她资助本市已考上南通大学的贫困生陈杰1000元。同年8月一位本家侄子考上了西南科技大学 ,李老师知道他家境贫困,便毫不犹豫地资助了4000元学费。2005年12月,老人从《姑苏晚报》上了解到一名来自安徽的农民工患尿毒症住院,已怀孕的妻子从老家赶来照顾,家庭经济很困难,她又拿出了1000元……类似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十二年来,她省吃简用,把攒下来的钱资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总数已超过56000元 。
李老师不仅在生活上帮助贫困学生,作为一名老干部,老共产党员,她更在精神上关心学生们的成长。她认为,解决精神贫困更显重要,所以她又设法与受助学生取得联系,在思想上关心他们 、鼓励他们,从她仔细收藏的厚厚一叠信上可见一斑。她给要求思想进步的大学生寄党章,和学习、生活中碰到挫折的孩子谈心、给他们打气,学生毕业找工作也与她商量,她成了孩子前进路上的指明灯,孩子的知心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点点滴滴都融入了她的生活中。
李光素老师其实经济上并不富裕, 每月也只有3000多元的离休费,她平日自奉甚俭,可是在助学帮困方面却慷慨解囊,一掷千金,毫不吝啬,无怨无悔。老人这种只知耕耘,不问收获的无私助学精神引起了社会媒体的关注。《姑苏晚报》的记者特地对她进行了采访,并于2004年10月24日在晚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83岁老人的希望工程”的专题报道,从而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老人成了助学帮困的明星。
为什么老人如此热心地帮助那些弱势群体呢?她自己的一段话深刻地表明了她的高尚动机:“人类本来就是互相依存、互相帮助的,人与人之间就应该有一种淳朴的同情心,看到别人有困难,就应该伸出援助之手,我也不例外,何况我自己过去遭遇困难时,也曾得到别人的热情帮助。”老人一生坎坷,出身于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早年就投身革命,辗转南北,历经磨难,解放后,在婚姻、家庭和政治上又屡遭挫折和打击,在溧阳县中学工作期间,被错划成“右派”,一直到1979年平反改正,时年已是五十八岁的老婆婆了,长达22年的最宝贵的岁月被白白浪费了,原本可做很多工作却没有做,对此,她深感遗憾,只能尽自己的最大所能,帮助那些因为经济原因无法完成学业的学子,亦算发挥余热,为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现在,当年曾得到她资助的贫困学生,有的已完成了学业,走上了工作岗位,有的考上了研究生,继续深造。有的已光荣入了党。这些学生平日里与他们的李奶奶一直保持联系,经常向她汇报各自的思想、生活、学习以及工作情况。在李老师的爱心感召下,他们在来信中一再表示决不辜负老人家对自己的深切期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