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常见的水稻病虫害防治.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医学常见的水稻病虫害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期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伍月 柒月 捌月 玖月 陆月 4.25-5.15 6.1-6.20 7.10-8.5 8.20-9.15 稻纵卷叶螟发生在4月下旬至9月中旬 幼虫期分为5龄: 1龄幼虫不结苞; 2龄时爬至叶尖处,吐丝缀卷叶尖或近叶尖的叶缘,即“卷尖期”; 3龄幼虫纵卷叶片,形成明显的束腰状虫苞,即“束叶期”; 4~5龄食量加大,虫苞膨大,并频繁转苞为害,幼虫食叶留下表皮,束叶苞呈枯白色。 幼虫取食水稻叶片造成白叶,影响水稻光合作用,引起水稻减产10~50%。 稻纵卷叶螟 雌蛾5~17天 Larva Pupa Adult Egg 蛹期5~8天 卵期3~6天 幼虫期15~26天 初孵幼虫 2龄幼虫 3龄幼虫 4龄幼虫 心叶形成白色小点或细条斑 叶鞘内侧为害 叶尖结小苞 进入暴食,形成条斑 换苞取食 5龄幼虫 危害特点 防治: 防治指标:百丛卵量超过150粒或 百丛低龄幼虫超过20头 防治时期:在开始束尖时用药(蛾高峰后7-10天) 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技术关键是用药时期要准,水量要足, 喷雾要细而均匀。当田间开始出现新的小虫苞时,也即大 约在蛾峰后一周左右,开始用药。 注意:迁入、发生峰次多时,第一次药后7-10天必须二次用药。 * 水稻纹枯病田间症状 * * * * 水稻纹枯病叶鞘和叶上菌核 水稻纹枯病病斑放大 * * * * 发病规律 一般从分蘖期开始发病,孕穗期前后达发病高峰,乳熟期后病情下降。 温度在25-31℃和饱和湿度为病害流行的最有利条件。 过量施氮肥,高度密植,灌水过深过多或偏迟,均为诱发病害的主要因素。 * * * * 化学防治 5%井冈霉素水剂150毫升/亩或20%粉剂50克/亩 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克/亩 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克/亩 兑水50千克喷雾,重病田需打药2次,间隔期为7-10天。 * * * * 化学防治 * * 井冈霉素——老品牌值得信赖 * * “噻呋酰胺”对纹枯病特效 抽穗前20天或发病初期施药,每亩用药20克对水30公斤喷雾。 * * 戊菌隆用作防治纹枯病有特效。 戊菌隆防治纹枯病药效优于井岗霉素,且持效期长。 * * * * 3.水稻细菌性条班病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Rice Bacterial Streak)又称细条病、条斑病,属国内重要的植物检疫性病害,在沿海等省份发生较重,病菌属黄单胞杆菌属(细菌性病害)。病田收获的种子、病残株带病菌是下季初侵染的主要来源。病菌借风、雨、灌溉水、露水、泌水叶片接触、昆虫等蔓延传播。远距离传播通过种子调运。 水稻发病后,发生重的田块最高病叶率达80%以上,一般发病叶率为30~40%,严重时造成叶片枯死,似火烧状,一般减产15~25%,轻病田约减产6~10%,重病田约减产40~60%。 * * * * 水稻细菌性条班病的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初为暗绿色水浸状小斑,很快在叶脉间扩展为暗绿至黄褐色的细条斑,大小约1×10mm,病斑两端呈浸润型绿色。病斑上常溢出大量串珠状黄色菌脓,干后呈胶状小粒。发病严重时条斑融合成不规则黄褐至枯白大斑,与白叶枯类似,但对光看可见许多半透明条斑。病情严重时叶片卷曲,田间呈现一片黄白色。 * * * * * 田间危害情况 * * * * 发病规律 病原菌主要在病稻种、稻草和再生稻上越冬,成为主要初侵染源。病菌主要从气孔或伤口侵入,借风、雨、露等传播。在无病区主要通过带菌种子传入。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晚稻比早稻易感染,后期水稻易发病蔓延;台风暴雨造成伤口,病害容易流行;偏施氮肥,灌水过深加重发病;晚稻在孕穗、抽穗阶段发病严重。 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台风暴雨造成伤口,病害容易流行。偏施氮肥,灌水过深加重发病。  * * * * 传播途径 病田收获的种子、病残株都带病菌,可成为下季初侵染的主要来源。病粒播种后,病菌侵害幼苗的芽鞘和叶梢,插秧时又将病秧带入本田,病菌主要通过气孔侵染。在夜间潮湿条件下,病斑表面溢出菌脓。干燥后成小的黄色珠状物,可借风、雨、露水、泌水叶片接触和昆虫等蔓延传播,也可通过灌溉水和雨水传到其他田块。远距离传播通过种子调运。粳稻通常较抗病,而籼稻品种大多感病,受害严重。一般籼型杂交稻(如金优系列,汕优系列杂交品种)比常规稻感病,矮秆品种比高秆品种感病。对白叶枯病抗性好的品种大多也抗条斑病。 * * * *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把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列入检疫对象,防止调运带菌种子远距离传播。实施产

文档评论(0)

dahunju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