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讽刺与暴露的文学.PPTVIP

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讽刺与暴露的文学.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讽刺与暴露的文学

40年代文学的总体格局 40年代文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和战争发生了紧密联系,战争与救亡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特色。 受战争影响,40年代文学的格局由四个区域空间组成: 国统区文学(重庆、昆明为中心) 解放区文学(延安为中心) 沦陷区文学(北京为中心) 孤岛文学(上海为中心) 国统区文学 1.抗战初期的救亡文学(1937.7-1938.10) “民族命运”问题成为了时代主题,各派作家在“民族”的旗帜下实现了统一,高扬英雄主义。 文体上,报告文学和通讯成为热门的体裁;诗歌朝广场艺术发展,出现了墙头诗、传单诗、枪杆诗等便于宣传鼓动的形式。 “文协” :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出版了会刊《抗战文艺》。“文协”的成立标志着3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自由主义文艺、国民党民族主义文艺的汇流,组成了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协”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促进了文艺的通俗化与大众化,对克服五四以来新文学的“欧化”倾向起到了积极作用。 2.抗战中期理性沉思的文学(1938.10-1944.9) 在民族历史中寻找民族的脊梁,形成了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历史剧创作热潮。 思索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性格的优劣得失,萧红《呼兰河传》、老舍《四世同堂》、曹禺《北京人》 探讨战争环境中知识分子的苦难历程与发展道路。路翎《财主底儿女们》、沙汀《困兽记》、艾青《火把》 文学呈现出强烈的史诗格调,重要文学形式是长篇小说、多幕剧、长篇叙事诗和抒情诗。 3.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讽刺与暴露的文学(1944.9-1949.9) 文学的主题集中于两个领域: 对黑暗的诅咒与对腐朽现实的否定 知识分子在新时代到来之前的自我内省与总结 几乎所有作品都笼罩着时代大转折时期所特有的氛围:紧张、愤激、嘲讽和痛苦,希望、期待、焦躁与不安,与解放区文艺的明朗单纯形成鲜明对比。 讽刺成为文学的主流手法。钱钟书《围城》、丁西林《三块钱国币》《升官图》、宋之的《群猴》、吴祖光《捉鬼传》、张恨水《八十一梦》 《群猴》剧照 上海“孤岛”文学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一部分留在“孤岛”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中的作家,仍然坚持文学创作,并利用各种艺术形式配合抗日救亡活动,被称为“孤岛文学”。戏剧创作比较活跃,于伶《夜上海》《大明英烈传》、阿英《明末遗恨》。杂文创作风行一时。 沦陷区文学 1.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结束了上海孤岛文学的时代,纳入沦陷区文学,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沦陷区文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以北平为中心的华北沦陷区文学,统称为沦陷区文学。 2.沦陷区作家的不自由状态,使他们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沦陷区主要出现了两种文学类型:一是乡土文学,二是日常生活写作。重视对人的日常平凡生活的重新发现和肯定转向写苍凉的人生,在平凡生活中去发现永久的人性。如张爱玲为代表的作家。 3.由于文学的启蒙功能被迫丧失,市场的需求成为文学发展更为直接的动因。通俗小说的空前繁荣和“通俗小说现代化”的努力,出现了张爱玲这样兼具现代与传统色彩的作家,和秦瘦鸥等新言情小说作家,文学呈现出雅俗共赏的局面。 解放区文学 解放区文学呈现出明朗、素朴的色彩,政治上翻身的农民,要求文化上的翻身,专业作家与群众文艺相结合,表现对新社会新生活的赞美以及对群众斗争生活的热情描绘,文学的视角转向了普通的民众,文学向民族化、大众化方向发展。 1.主要作家作品 小说: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孙犁《荷花淀》,丁玲《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周立波《暴风骤雨》,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柳青《种谷记》,刘白羽《无敌三勇士》, 柯蓝《洋铁桶的故事》,康濯《我的两家房东》 戏剧:马健翎的新秦腔《血泪仇》,新秧歌剧《兄妹开荒》,贺敬之等的新歌剧《白毛女》 诗歌:李季《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漳河水》,张志民《死不着》 2.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年5月,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讲话》的中心是解决文艺为群众以及如何为群众的问题。强调文艺从属于政治。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和作家 思想改造问题。 《讲话》给文艺发展带来的双重影响。 3.解放区文学的特点 新的主题和人物。 解放区创作的基调素朴、明朗。 对文学民族化大众化的自觉探求。 4.解放区文学的得失 强调了配合和服务于政治,相对忽视了文学自身的艺术规律; 强调工农兵方向,轻视知识分子的倾向; 强调了对农民的传统的艺术形式的继承,放松了对艺术形式现代化的要求; 强调了作品通俗易懂,忽视了文艺发展格局中也应有高雅优美的部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angyue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