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密州时期词风的变化-毕业论文(设计).docVIP

论苏轼密州时期词风的变化-毕业论文(设计).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摘   要 密州时期是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时期,就其词来说,突出表现在题材的开拓、风格的转变、词境的提升等方面。究其原因,这既与苏轼本人生活际遇的改变息息相关,同时也和苏轼词学观念的转变密不可分。综观苏词的发展历程,密州时期是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对这一时期苏词的观照和研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苏轼;密州;词;原因;影响 Abstract The period of Mizhou is important for Sushi’s ci. For his ci, the outstanding expression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me, the transition of the styl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aning and so on. There are two reasons: one is the experience, the other is the theory of ci. All in all, the period of Mizhou deserves researching. Key words:Sushi; Mizhou; ci; reasons; affection 目    录 TOC \o 1-2 \p \h \z \u HYPERLINK \l _Toc264488262 前 言 PAGEREF _Toc264488262 \h 3 HYPERLINK \l _Toc264488263 一、密州时期苏词题材的开拓和表现 PAGEREF _Toc264488263 \h 4 HYPERLINK \l _Toc264488264 (一)“无处话凄凉”——悼亡词 4 HYPERLINK \l _Toc264488265 (二)“此般风味应无价”——节序词 PAGEREF _Toc264488265 \h 5 HYPERLINK \l _Toc264488266 (三)“且将新火试新茶”——咏春词 PAGEREF _Toc264488266 \h 6 HYPERLINK \l _Toc264488267 (四)“西北望,射天狼”——咏怀词 PAGEREF _Toc264488267 \h 7 HYPERLINK \l _Toc264488268 二、密州时期苏词词风的变化及原因 PAGEREF _Toc264488268 \h 8 HYPERLINK \l _Toc264488269 三、密州时期苏词词境的提升和影响 PAGEREF _Toc264488269 \h 9 HYPERLINK \l _Toc264488270 总 结 PAGEREF _Toc264488270 \h 10 HYPERLINK \l _Toc264488271 参考文献 PAGEREF _Toc264488271 \h 11 HYPERLINK \l _Toc264488272 致 谢 PAGEREF _Toc264488272 \h 12 论苏轼密州时期词风的变化 前 言 苏轼和苏词历来为众人所关注,研究成果颇丰。王水照、朱刚的《苏轼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和孔凡礼《苏轼年谱》(中华书局,1998年版)都很有深度地对苏轼生平及相关情况做了详细的阐述。龙榆生、石声淮、唐玲玲、薛瑞生、邹同庆、王宗堂、曾枣庄等学者对苏词及相关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为苏词研究打下了一个坚实基础。近几年来,对苏词的研究涉及到各个方面,其中对苏词演变的探索,苏词的分期,苏词的词风转变,苏轼的“以诗为词”等方面的研究是其中的重点。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收集研究相关资料,仔细阅读相关文献,力图对苏词价值作出自己的评判。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苏轼,弟弟苏辙,还有父亲苏洵,父子三人被称为“三苏”。苏轼整个的政治命运都与北宋时期的党争密切联系,他的文学创作也受此影响,王水照先生在《论苏轼创作的发展阶段》一文中认为按照苏轼生活经历的变迁可以把他的文学创作分为七个阶段:一、嘉祐、治平初入仕途时期。二、熙宁在朝任职时期。三、熙宁、元丰时期的外任期。四、贬谪黄州时期。五、元祐在朝时期。六、元祐、绍圣时期的外任期。七、贬谪惠州、儋州时期。王水照:《论苏轼创作的发展阶段》,《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一期。 王水照:《论苏轼创作的发展阶段》,《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一期。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苏轼离开繁华似锦的杭州,来到了蝗灾旱灾严重,百姓忍受着巨大困苦的凄惨清冷的密州,担任知州。这样一直到宋

文档评论(0)

花好月圆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