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精神特别故事.docVIP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精神特别故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精神特别故事.doc

十几年前,国家航天局一位副局长去美国访问,并利用有限的时间与当地华人展开交流。   “您是干什么的?”一位华人问。   “航天。”这位局长回答。   “那具体是做什么的?”   “飞船,火箭。”   这位华人惊奇了:“中国还能搞这个?”   2003年11月27日,应邀在“中国科学家人文论坛”上发表演讲的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向广大高校师生讲述这个发生在自己同事身上的故事。   航天“少帅”袁家军也说了自己多年前研制飞船初期的一个遭遇,俄罗斯一位同行对于中国想搞航天技术不以为然,甚至认为中国就是要搞一个政治飞船去玩一玩。   而今,中国人以自己的实力证明了:不仅能造出“两弹一星”,也能搞成载人航天!   美国的华人们争相传看一位著名美国专家的评论:在茫茫黑夜中,“神舟”五号将像北极星一样明亮。当我们望向遥远太空时,会看到中国人的光荣。   世界的目光再次聚集到中国美丽的弱水河畔――“神五”腾空而起的现代化载人航天飞船发射场。当年第一颗“东方红”人造卫星升起的地方,从1999年起,见证了“神舟”飞向太空的每一次辉煌。   作为继“两弹一星”后我国尖端科技领域的又一重大工程,与当年白手起家不同的是,载人航天工程一开始就承继了无数前辈创业者留下的宝贵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老帅”“少帅”深情相对,两代航天人的心紧紧相联。从进军“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飞行成功,45年风雨,弹指一挥间。一代一代青春的身影走过渺无人烟的戈壁荒滩,走过冰冷潮湿的沼泽野岭,走过寂寞孤独的实验室,走过与生命之神较量的惊心动魄的试验场。   就在发射中心附近,有一个烈士陵园,600多位为中国航天事业献身的英灵在地下安睡。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4岁,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甚至没有看见自己的努力飞上蓝天、飞向太空。   特别的精神照亮了特别的青春,这里让我们撷取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过程中的一些片段,表达对祖国和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默默奉献的英雄们的敬意!   特别能吃苦   在那最困难的年代、最饥饿的年代,却是实验室灯光最明亮的年代,是创业者歌声最嘹亮的年代。今天的航天人虽然不再从一穷二白起跑,却同样面临各种诱惑需要舍弃,面对没有外援去自力更生。   艰苦条件锤炼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的精神。   地窖里的妈妈和10个鸡蛋   1959年的秋天,大漠深处的我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核试验基地――马兰,一声嘹亮的啼哭把金秋的胡杨林装点得更加灿烂。核试验基地的第一个婴儿在一间地窖里诞生了,全基地都在庆祝“我们后继有人了”。大家搜遍基地,找到了10个鸡蛋。基地首长小心翼翼地捧着它,送给在地窖里坐月子的母亲。   一个航天母亲的来信   珊珊,我的宝贝:   妈妈已离开你很久了,现在在很远的地方工作。这个地方的四周是由沙石组成的茫茫戈壁滩,一眼望不到边,人烟稀少。   妈妈现在呆在这片戈壁滩上,和许多人一起在做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这件事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想做的事,就是让中国的航天员能到星星居住的太空中遨游。在遥远的太空中,可以做很多地球上做不到的事,上过太空的种子可以结出又大又好吃的水果和蔬菜;太空中的风景非常好看,那儿的景色一定很美,说不定还会遇到外星人。怎么样,太空很有趣吧!我们马上要用我们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神舟”飞船把第一位中国航天员送上太空,这可是个了不起的大事呢。全世界的人都在关注妈妈做的事,你是不是为妈妈而骄傲?   我的宝贝,妈妈天天想着你,你也想着妈妈吗?妈妈答应你,等到飞船成功地遨游太空,中国的航天员从太空返回的时候,妈妈一定会回到你身边,和你一起做游戏,再对你讲太空美丽而神奇的故事,好吗?   34岁的毕雨雯是上海航天局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试验队的总调度。和许多航天人一样,她对工作没有遗憾,最大的愧歉就是自己的家人。   我们要去哪里?去干什么?   上个世纪50年代,数以十万计的工程兵、铁道兵部队和建筑工人从四面八方秘密向大西北开进,形成继解放大西北以来最大规模的军事集结,开始了导弹、原子弹研制试验基地和工业企业建设的巨大工程。   一群群骆驼向戈壁荒滩深处走去,这些背着炒面、住着帐篷、用冰化水、口嚼干菜的军人,按照苏联专家的要求,在荒漠上挖了十几万个地质坑,确定核试验场的布局。后来,选定的地方被认为不妥,上级要求部队移师罗布泊。   说实话,这些拿惯了枪的军人们并不习惯挥舞铁锹、地质锤,他们不问为什么在地上挖坑是基于“不该问的就别问”的习惯。可这回,他们忍不住了:我们到底要到什么地方去?去干什么?   我们国家要制造导弹、火箭、原子弹,我们就是去给它们建家的!振奋之后的军人们立刻意识到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扛过枪的肩膀扛起了枕木,铁路专线在一米米向“家”延伸。沙暴多次淹没这条生命线,有时连路旁的电线杆都数不清了,可它就是没有误过一趟车。因为,这儿有一支我

文档评论(0)

nuvem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