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备知识科普文章阅读自然科学学科知识科学文献阅读.DOC

先备知识科普文章阅读自然科学学科知识科学文献阅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先备知识科普文章阅读自然科学学科知识科学文献阅读

PAGE \* MERGEFORMAT10 主題2 科普閱讀理解與探究-媒體科學判讀力 PAGE \* MERGEFORMAT9 科普閱讀理解與探究-媒體科學判讀力建議教學時數:6小時主題 科普閱讀理解與探究- 媒體科學判讀力 建議教學時數:6小時 主題 2 教學計 教學計畫 先備知識 (1) 科普文章閱讀。 (2) 自然科學學科知識。 (3) 科學文獻閱讀。 學習目標 (1) 學習自行運用各種資源(上網搜尋、圖書館、書刊等),以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 (2) 小組合作討論,學習藉由團隊合作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 (3) 學習閱讀文本與查證相關內容,分析優缺點,並提出具體的修改建議。 (4) 練習以閱讀文本內容,依照閱讀理解四層次出題。 (5) 學習進行分組口頭報告、提問與討論,培養溝通與分享能力。 (6) 反思與修正。 (7) 培養跨科、跨領域統整能力。 時間分配 本主題總計3~4週(合計300~400分鐘) (1) 第一節: 進行課程說明與簡單導讀、示例解說、搜尋資料(科普、偽科學)。 (2) 第二節: 小組內分享與討論,彙整「科普」名詞定義的共識,從大家各自找到的「偽科學」文章中挑出一篇最具代表性的,一起討論其中的錯誤或破綻,進而討論如何辨認「偽科學」資訊,並建立SOP教戰守則,培養媒體科學判讀力,彙整資料製作PPT(可搭配ORID焦點討論法進行)。 (3) 第三節: 上臺發表「科普」定義、「偽科學」文本解析、引用文獻查證、判別資訊教戰守則,交流討論(可搭配世界咖啡館模式進行討論分享)。 (4) 第四節: 每個人各自找一篇覺得最棒的科普文章(1500字以上),小組討論挑出公認最吸引人的一篇,參考閱讀理解四層次,練習每個層次各出若干題,確認題目後排版製卷(可搭配ORID焦點討論法進行)。 (5) 第五節:各組交換試卷作答、回收後由出題小組閱卷、討論。 (6) 第六節: 製作PPT上臺發表(搜尋文章、閱讀理解、心智圖、命題討論、閱卷結果、反思修題)、交流討論(可搭配世界咖啡館模式進行討論分享)。 評量方式 (1) 科普定義、偽科學文章查證判讀(小組PPT),以檔案評量。 (2) 上臺報告、討論過程(小組表現),評量規準(自評、互評)。 (3) 科普文章分析命題、交換作答閱卷能力(小組),以檔案評量。 教學內容與流程 教學內容與流程 1 學習目標 ▲圖2-1(1) 培養媒體科學判讀力:身處於資訊爆炸的年代,網路資訊已經可以相當便利地獲得大量各種參考資料與文本,近年更由於平板電腦與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各式通訊軟體(如:FB、Line、Whatsapp等),更大幅簡化大眾分享資訊的程序,也導致各種網路謠言資訊、詐騙訊息、偽科學文本等連結或檔案充斥大家日常生活,甚至常常有人因此遭受損失甚至受害,有鑑於此,建立媒體判讀力似乎是刻不容緩的重要工作。本課程希望藉由學生搜尋網路資料、小組討論、團隊合作的模式,讓同學練習自行發展接收各種資料與訊息時可以採用的方法,建立出一套SOP的標準流程,讓大家具備資訊或文本的查證與判斷能力,與家人、朋友分享, ▲圖2-1 (2) 科普閱讀理解與探究:近年來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生活中的科技產品也日新月異,科學素養已經是現代人的基本需求與必備技能,加上公民意識的覺醒,社會公民需要利用科學方法,透過政府部門的資訊公開、溝通等手段,讓大眾關注社會議題,科學普及更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尤其以現今的科技基礎,科學知能可以跨越過去傳統的教學傳播方式,以大家更有感、易懂的方式傳遞科學知識、科學觀念,進而判斷是非、解決問題,而非只能求助於科學家或工程專家。科普的滲透率與影響力更是當前科學教育推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管道,達到親民、便民、大眾有感的科學溝通模式。 2 科普   科學普及的簡稱,又稱普及科學或大眾科學(popular science),泛指使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讓一般民眾了解科學技術相關知識或觀念,同時還有推廣科學方法、宣傳新穎科技以及提升民眾科學素養的功能。科普作品可由科學家、工程師、教育相關人員、大眾傳播從業員,甚至學生設計製作,透過不同媒體展現,例如:雜誌文章、書本、網頁、影片、動畫、漫畫、有聲書等方式。   科普作品常見的具備的元素包括: (1) 有趣、生活化。 (2) 特有性或較誇張、戲劇化。 (3) 探討非主流的議題。 (4) 重要、簡化的科學概念。 (5) 對象設定為非專業背景的大眾,故內容偏向更簡潔、易懂地講解科學基本知識。 (6) 傳達跨領域的新概念,常可發展出新的搭配模式。 (7) 使用簡單的舉例或類比,解釋艱深或抽象的科學觀念。 3 偽科學 ▲圖2-2  偽科學(pseudoscience),又稱假科學,泛指各種經宣稱是科學,或模仿科學的描述方式誤導讀者,實際上卻不是科學方法反覆驗證發展所得的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