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六是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新办高职院校如何跨越发展 江苏省教育厅高教处 经贵宝 Tel:025 8333 5156 Email:jinggb@ec.js.edu.cn 以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江苏高职教育的特色就是创新 创新是世界高职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 新办高职院校跨越发展的机遇与优势 高职占江苏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普通高校119所(本科44所,高职高专75所) 另有独立学院26所 本科专业点2252个、专科专业点1808个 招生39.09万人,高职招生16.85万人 在校生139.53万人,高职在校生59.63万人 毕业生27.66万人,高职毕业生13.11万人 总就业率达到95.57%,高职毕业率95.45% 成人高等教育招生11.45万人,在校生32.45万人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人数达148万人次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5.6%,比全国高13.6% 1.江苏高职教育的特色就是创新 1.1率先发展 与时俱进 1.2体制创新 激发活力 1.3夯实基础 打造精品 1.4深化教改 创新模式 1.5国际合作 实现跨越 1.1江苏高职特色一 率先发展 与时俱进 1980年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地方性职业大学——金陵职业大学 1984年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县办职业大学——沙洲职业工学院 九十年代中期,校升格为高职学院,本科院校办高等职业教育 进入21世纪,集成化、集群化、集团化 一是建立了以产学研为纽带的职教集团 二是建立了要素集聚的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三是集聚区域职教资源,建立了常州等高职教育园区 1.2江苏高职特色二 体制创新 激发活力 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广泛参与、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一是实现了办学主体多元化(75所中,公办54所,非公办21所) 二是积极发展民办高等教育 三是对公办高职院校进行股份制改造(江苏信息/应天) 四是创新管理体制 五是优化高等职业教育布局 一个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充满活力、具有江苏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1.3江苏高职特色三 夯实基础 打造精品 基本完成了新校区建设。校均占地面积816亩,生均仪器设备值6375元,生均图书62册 2000年到2006年:专任教师由4854人增长到25823人,增长了4.3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由1162人增长到6480人,增长了4.6倍 省级品牌特色专业点10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7门,省级精品课程149门,省级精品教材40部,省级立项建设精品教材49部,国家级高职实训基地20个,省级高职实训基地3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6个 有13所高职院校成为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所高职院校进入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行列,2所高职院进入国家第一批28所示范性高职院校行列 1.4江苏高职特色四 深化教改 创新模式 课程建设主体多元化 课程内容标准化 课程结构模块化 课程载体多样化 课程实施一体化 课程评价过程化、社会化 十五期间,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45项。 2006年江苏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了95.45%,高于全国73.81%近22个百分点。 1.5江苏高职特色五 国际合作 实现跨越 把职业教育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先领域,引进先进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认证体系 定期举办中澳(澳大利亚)论坛、中加(加拿大)、中新(新加坡)高职教育论坛 选派高职院校院校长到新加坡等国培训,选送专业教师赴德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进行培训或访问研究,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全国率先开展大规模国际合作,28所高职院校与美国OOPSystems合作培养软件人才 截至2006年底,全省教育系统已与17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建立了349个办学机构和项目。其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机构和项目有119项,占总数的57%。 2.创新是世界高职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新加坡的经验) 2.1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源 2.2造就创新的领军人物 2.3打造创新的团队 2.4明确创新的目的 2.5开发创新的平台 2.6培育创新的文化 2.7营造创新的环境 2.1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源 新加坡的“教学工厂”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美国的“渗透型”模式 英国的“三明治”模式 澳大利亚的“立交桥”模式 日本的“厂办校”模式 加拿大的“CBE”模式 中国? 专家语录 林靖东院长的话说:“办教育要比企业先进,用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