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基础理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潘 毅 绪 论 Introduction 关键性问题 ? 什么是中医学?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 中医基础理论的组成部分 ?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简史 ?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 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 一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一)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三)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四)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性 (二)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双重性 (三)东方传统文化的综合性 (四)科学、仁术和技艺的融合性 ? 二、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方法 (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2)医药知识的积累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A.直接观察法 B.整体观察法 (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 战国,秦汉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灵枢》《素问》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2.扁鹊《难经》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外感病) 《金匮要略》(内伤病) 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 4.《神农本草经》--为中药理论体系奠定基础 1.魏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晋·王叔和《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 晋·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2.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三因学说” ? 刘完素(河间)—寒凉派 ? 李 杲(东垣)—补土派 ? 张从正(子河)—攻邪派 ? 朱震亨(丹溪)—养阴派 金元四大家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3、明清时期(综合汇通,深化发展时期) 明. 王肯堂《证治准绳》; 清.吴谦《医宗金鉴》、 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张景岳:“阳非有余”,“真阴不足”;赵献可:重视“命门之火” .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吴又可《温疫论》 ---- “戾气说” 清·叶天士《温热论》 —“卫气营血辨证” 吴鞠通《温病条辨》 —“三焦辨证” 薛生白《湿热条辨》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改正解剖错误、发展瘀血理论 4、近代和现代 ? 三、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 生理、病理、诊治方面。 以五脏为中心,以气血津液精为物质基础,以经络为联系通道,以心神和统驭。 体系内/体系间、形神一体观。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对生理、病理、疾病防治的影响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对生理、病理、疾病防治的影响 4.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 的一种疾病完整的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与规律。 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征—体征 证—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瘀血、痰饮等),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腑、某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寒、热等),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 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 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证:表现为一组症状、体征(证候)的一种个体对致病动因作出反应所处的状态。简称个体反应状态。(侯灿) 同病异治: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机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治法也不同。 异病同治: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现相同的或相近的病机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治法也相同。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中医基础理论讲义 * 中医基础理论讲义 * 中医基础理论讲义 * 中医基础理论讲义 中医基础理论讲义 * 中医基础理论讲义 * 中医基础理论讲义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完整版)《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docx
- 品牌活动线上活动方案策划.docx VIP
- TB 10308-2020 铁路电力、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附条文).pdf VIP
- 2025年公路检测工程师《水运结构与地基》试题及答案(最新).docx VIP
- 自考公务员制度.ppt VIP
- 2025年-2025年中级银行从业资格之中级个人贷款真题精选附完整答案详解【名校卷】.docx VIP
- 食品安全培训课件模板.pptx VIP
- 房屋安全鉴定理论考试复习题及答案.doc VIP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的认识》(作业设计课件).pptx VIP
- GB50367-2013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_7993.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