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第章固定设施之一》-课件.ppt

《城市轨道交通第章固定设施之一》-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城市轨道交通 固定设施子系统之一 §1 轨道结构 §2 线路 §3 区间结构 §4 供电系统 §1 轨道结构 一、概述 轨道交通系统的构成主要包括:轨道、车站建筑、车辆、车辆段、结构工程、供电、通信、信号、环控、给排水系统等设施。当然还包括生产者和运输对象。 钢轨与车轮关系 轨道结构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由钢轨、扣件、轨枕、道床、道岔及其他附属设备组成,分为有渣轨道和无渣轨道两种。 二、钢轨与链接零件 钢轨连接 轨道交通钢轨与钢轨是需要连成长轨条,钢和钢是同种材料,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将其焊接成长钢轨,这就是无缝线路,一般而言,焊接长钢轨的无缝线路长为1~2km,目前技术上已可能做到全路段的超长无缝线路。 如果没有焊接,则通常采用连接板的联结方式。 连接板 ω扣件 ω扣件铸钢底板 潘德罗扣件 罗德扣件 减振器扣件 轨道减振器底板 五、道床 1、功用: 均匀传递荷载; 阻止轨枕纵、横向移动,保持轨道正确位置; 使轨道具有必要的弹性及缓冲性能; 排水; 便于校正轨道的平面和纵断面。 2、分类 道渣道床 无渣道床 3、道渣道床 厚度(30-50cm)、顶面宽度(300-310cm) 、边坡(1:1.5-1:1.75) 1)整体道床 特点: ( 1)稳定性好,养护维修 工作量小 ( 2)构造简单 ( 3)外表整洁美观 ( 4)厚度小,隧道净空高度小 ( 5)无运输困难 ( 6)修复困难 ( 7)施工精度高 ( 8)弹性差、扣件复杂 2)板式轨道 板与混凝土机床之间填充沥青水泥沥青材料 3)浮置板轨道:降振减噪 直线轨道的五个要素 1 轨距 轨道内侧轨面下16 mm量测 2 水平 两钢轨面要保持水平 3 高低 钢轨前后高低应保持线性 4 方向 线路的方向应与设计方向一致 5 轨底坡 钢轨底面与水平成1:40的坡度 七、 道岔 3、道岔组成: 转辙部分(points or switch):转辙器(两根基本轨、两根尖轨、转辙机及连接零件) 连接部分:直线连接线和导曲线 辙岔部分(frog):心轨、翼轨、护轨及连接零件 如: 右开单开道岔的组成 手动转辙机 手动转辙机 4、如何画道岔——以画右开单开道岔为例 (1) 画道岔(2) 画道岔(3) 画道岔(4) 画道岔(5) 画道岔(6) 画道岔(7) 画道岔(8) 画道岔(9) 标明道岔各部分名称 磁浮列车、独轨车道岔 磁浮列车和独轨车的轨道结构与钢轮钢轨系统不一样,道岔形式则以轨道梁整体移动来解决。 磁浮列车道岔 独轨线路道岔 主要用于车站尽头线、停车线等处,用于阻止由于操作不当轨道交通车辆冲出尽头线或撞坏其他构造物。 最简单的做法是在尽头线端部堆上一堆沙土、碎石等 DT型车挡 (固定式) 月牙式车挡(滑动式) 九、 无缝线路 取消夹板链接,用铝热焊或电弧焊等方法,在工厂焊接或现场焊接。 优点:连续、平顺、耐磨性好。 缺点:技术难度大,维修时工作量大。 关键点在于锁定温度。 第二节 线路设计 轨道交通线路设计的目的就是:要确定轨道交通站位及线路的空间位置。 在道路和轨道交通的线路设计中采用:线路平面图、线路纵断面图和线路横断面图来表示。 线路大致走向选择影响因素: 线路起终点位置; 主要客流走廊位置; 沿线的大型客流集散点; 换乘站位置; 不宜经过的地点; 敷设方式。 一、平面位置 1、影响因素 确定轨道交通站位及线路的平面位置,应充分考虑: 现状和规划的道路、地面建筑、地下管线和其他构筑物; 被保护的文物古迹,使相互影响减至最低程度,并争取取得良好的结合; 环境与景观、地形与地貌对高架线和地面线的要求较高,影响较大; 工程与水文地质条件及结构类型对施工方法的确定有重要的影响,而施工方法又会影响线路的平面设置和地下线路埋置深度; 考虑运营管理需要。 2、站间距离 车站之间的距离选定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站间距离太短虽能方便步行到站的乘客,但会降低运营速度,增加乘客旅行时耗,并增大能耗及配车数量,同时,由于多设车站也增加了工程投资和运营成本。 站间距离太大,会使乘客感到不便,特别对步行到站的乘客尤其如此,而且也会增大车站负荷。 一般说来, 市区范围内由于人口密集,大的集散点多,车站布置应该密一些; 郊区建筑稀疏、人口较少,车站间距可以大一些。 参照国内外已投入运营的轨道交通使用经验,站间距离在市区和居民稠密区推荐采用1km左右,郊区由于情况不一,可根据现状和规划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站位,一般站间距都较大。 我国已建地铁平均站间距离 3、敷设形式 (1)地面线和高架线 地面线和高架线对乘客来讲比地下线安全感好,噪音小、豁亮通畅,可饱览市容,乘车比较舒服,但对沿线居民产生的影响。

文档评论(0)

沙卡娜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