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台湾筑城史--研究.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台湾筑城史研究 3.清朝皇帝、地方官、民众在城垣建设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 历史的发展是多种力量形成合力推动的结果。清代台湾筑城的历史背景构 成了清代台湾筑城的动力系统。在不同时期,这个系统里面的不同因素所起的 作用也不一样。本文主要利用了历史学以及一些政治学、经济学、建筑学等方 面的知识,力图对清代台湾城垣在什么样的力量推动下进行以及如何进行,有 较全面的认识。 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厅县以上政府所在地修建的城,并且以新建为主, 对于增建、整修一般不加探讨。以清政府态度及筑城主要推动力的转变为中心, 把台湾城垣建设的历史过程划分为三个时期:1.不筑城政策制约下的筑城阶段 筑城阶段(1875—1894)。 本文参考了台湾学者相关研究成果,引用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出版的《台 湾文献丛刊》以及其他一些文献资料,从原始资料中发掘相关内容进行阐述, 并对一些观点进行探讨。 为了更好的说明问题,本文采用统计分析的办法,制作了图表,力图使一 些问题的观点得到更直观的表达。 由于未能到台湾对目前保留的清代古城墙进行实地考察,或者向台湾一些 研究古建筑的学者、研究地方志的学者请教学习,以更全面地把握研究对象, 同时缺乏较丰富的建筑学知识,因而对清代台湾城垣建设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 限性。 4 第一章清代台湾筑城的历史背景与筑城政策的演变 第一章 清代台湾筑城的历史背景与筑城政策的演变 第一节清代台湾的内乱、外患与筑城政策的演变 一、清朝统治台湾初期的不筑城政策及其原因 我国筑城历史久远,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说道:“傅说举于 版筑之间”。所谓“版筑”是傅说发明的筑墙方法,即以两版相夹,两边置木椽, 麦草缠捆,中填土以石杵夯实,筑成土墙。古代用“版筑法”筑城墙或房屋的 墙壁。傅说是商代人,可见我国修筑城垣的历史有三千多年。1624年荷兰殖民 者侵占台湾,就先建了热兰遮城,周长二百二十七丈六尺,高三丈,四周设有 炮台∞。然而,清朝于1683年统一台湾后,初期在台湾却实行了不筑城的政策。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首任巡台御史黄叔礅的记载反映了康熙皇帝在台 湾筑城问题上的态度。他在《台海使槎录》中说:“台地初僻,原t-筑城于永康 里,后不行,壬寅(1722年,引者注。),提督姚堂奏请,台湾府县无城可守, 请开捐建城,未得所请,余陛辞时,跪聆训谕:台湾断不可建城,去年朱一贵 无险可凭,故大兵入鹿耳门,登岸奋击,彼即窜逃,设婴城自固,岂能克期奏 捷?”@康熙帝态度鲜明地反对筑城,并且举了平息朱一贵起义一事为例。 雍正帝延续了康熙帝的政策。雍正十一年(1733年)十二月十一日,雍正 帝在上谕中阐述清廷对于台湾筑城的态度及其原因。 雍正皇帝在上谕中说: “殊不知城垣之设所以防外患,如必当建城,虽重费何惜;而台湾变乱率由 内生,非御外寇比,不但城可以不建,且建城有所不可也。台郡门户日鹿耳门, 与府治近,号称天险;港容三舟,傍皆巨石,锋棱如剑戟,舟行失尺寸,顷刻 沉没。内设炮台,可恃以为固,其法最善。从前平定郑克壤、朱一贵,皆乘风 潮,舟行入港,水高港平,众艘奔赴,无所阻碍;大兵一入,即获安平港之巨 ①高拱乾:《台湾府志》,《台湾文献丛刊》本,第27页。 圆黄叔礅:《台海使槎录》,《台湾文献丛刊》本,第18页。 5 清代台湾筑城史研究 舟,贼无去路;而抚其府市人民,南北路商贾一闻官军至,络绎捆载而来,相 依以自保,物力既充,军气百倍;贼近不能胜,退无可守,各鸟兽散,终无所 遁逃,故旬日可以坐定。向使贼众有城可据,收府治人民、财物以自固,大兵 虽入,攻之不拔,坐守安平,旷日相持,克敌不易;盖重洋形势与内地异,此 即明效大验,固未可更议建置也。若谓台湾筑城即以御台湾外寇,是又不然; 从前两征台湾,皆先整兵,泊舟于澎湖之南风澳以候风潮;风潮之便,岁不过 一时,时不过数日,若盗贼窃发,或外番窥伺,泊舟澎湖则夕至而朝捕之矣。 至南北二路可通之路虽多,然如南路之蛲港、北路之八掌溪、海翁港、鹿仔港、 大甲、二林、三林、中港、竹堑、篷山惟小舟可入,其巨港——大舟可入者, 不过南路之打狗、中港、北路之上淡水;其次则北

文档评论(0)

明若晓溪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