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的入侵检测技术研究》-毕业论文.docVIP

《基于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的入侵检测技术研究》-毕业论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 基于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的入侵检测技术研究 摘 要 入侵检测系统(IDS)的主要任务是依照一定的策略,对网络的运行状况进行监视,尽可能发现各种攻击行为,以保证网络系统资源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从响应机制划分,入侵检测可以分为异常检测模型和误用检测模型。前者通过检查当前行为与已经建立的正常模式之间的偏差来检测入侵,后者则是基于当前网络活动与已知异常模式的匹配程度来识别入侵。对于异常检测,其主要缺点是误报率较高;对于误用检测,不足之处在于它无法识别未知的攻击类型。 入侵检测系统(IDS)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报警信息(alert),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误报,这不仅加重了报警分析和决策制定过程的工作量,也使得对入侵的识别变得更加困难。对于多阶段分布式网络攻击(如DDoS),情况尤为严重,真正的入侵将会被大量的报警信息淹没。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首先提出了一个基于最大熵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的入侵检测方法。最大熵模型是一种灵活的概率估计方法,它提供了一个简洁、可适应的框架来包含丰富的背景信息。其特点还包括:建立一个尽可能符合已知数据的模型,对未知数据做最少的假设。在UCI KDD标准数据集上所做的大量实验显示,我们的入侵检测方法的检测能力与SVM相近,优于C4.5和简单贝叶斯分类算法(na?ve Bayes classifier)。此外,我们的入侵检测方法在各种数据集上均取得了较好的检测结果,显示出其在入侵检测领域内的诱人前景。 此外,本文还针对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DoS)提出了一个基于序列模式挖掘(sequential pattern mining)方法的报警关联模型。通过挖掘报警序列并且对得到的序列报警模式根据其相似性进行关联,我们的报警关联系统极大的减少了报警的数量,并且能够识别DDoS入侵。实验表明,对于DDoS报警序列识别而言,我们的方法略优于传统的隐马尔科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 关键词: 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报警关联 精品 Research on Intrusion Dete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Machine Learning and Data Mining Methods Abstract The task of an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IDS) is to monitor the running of the networks according to some pre-specified policy and try to find the intrusive activities so as to protect the confidentiality, integrity and usability of the network resour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riggering mechanism, intrusion detection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anomaly detection and misuse detection. While the former detects intrusions by checking the deviation of the current activities from the established normal profiles, the latter identifies attacks by means of the degree to which current network activities match the signatures of known intrusions. For anomaly detection, the biggest shortcoming is a substantial false alarm rate. For misuse detection, its main drawback is an inherent inability to detect unknown intrusions. An IDS tend to raise a huge volume of alerts during its running, a large part of which are false alerts. This not only greatly increases the workload of post-detection analysis and decision-making, but also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咪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