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筷子的确方便.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次性筷子的确方便

*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以宣传森林效益,并动员群众参加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或植树月,总称植树节。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提高人们对森林功用的认识,促进国土绿化,达到爱林护林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是为了动员全民植树而规定的节日。1979年2月23日,我国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仍以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以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08建工2班 制作:孟佳丽 主题班会 植树节的起源 节日由来 标志意义 植树趣闻 生态价值 祁连山——靠山吃山“吃”病了祁连山 少用一次性筷子 一次性筷子的危害 一次性筷子的卫生条件 一次性筷子的实验 1872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决定自1885年起,每年4月22日为州植树节,以后美国各州以至世界各国根据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确定各自的植树节。   孙中山先生生前十分重视林业建设。早在1893年,孙中山先生就说过:“急兴农学,讲究树艺”、“我们研究到防止水灾和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为了纪念国父孙中山先生,国民政府把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近代植树节最早是由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发起的。19世纪以前,内布拉斯加州是一片光秃秃的荒原,树木稀少,土地干燥,大风一起,黄沙漫天,人民深受其苦。1872年,美国著名农学家朱利叶斯·斯特林·莫尔顿提议在内布拉斯加州规定植树节,动员人民有计划地植树造林。   当时州农业局通过决议采纳了这一提议,并由州长亲自规定今后每年4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三为植树节。这一决定做出后,当年就植树上百万棵。此后的16年间,又先后植树6亿棵,终于使内布拉斯加州10万公顷的荒野变成了茂密的森林。为了表彰莫尔顿的功绩,1885年州议会正式规定以莫尔顿先生的生日4月22日为每年的植树节,并放假一天。 植树节节徽是寓意概括的标志。 1. 树形,表示全民义务植树3至5棵,人人动手,绿化祖国大地。   2. “中国植树节”和“3.12”,表示改造自然,造福人类,年年植树,坚韧不拔的决心。   3. 五棵树可会意为“森林”,由此引伸连接着外 圈,显示着绿化祖国,实现以森林为主体的自然生 态体系的良性循环。 几百年前,南斯拉夫就制定了一项法律,规定每对新婚夫妇,必须先种植油橄榄树70株。 日本鹿儿岛等一些地区也有新婚夫妇要植树的规定,树旁立碑写明姓名和婚期,植后50年方能砍伐,届时植树夫妇可举行结婚50周年庆祝活动。   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法令条文规定,第一次结婚要种树2棵,离婚的要种5棵;第二次结婚必须种树3棵,否则不予登记。   添车种树,在日本有一项特殊的规定,凡是私人增添一辆汽车,必须植一棵树。这是因为,每辆汽车每年要排出大量有毒的碳氢化合物,还要发出噪音,而树木则是天然的“消毒员”和“除音器”,所以必须种树。   添丁种树,在非洲坦桑尼亚的许多地方,有一种“添丁植树”的风俗,即谁家生了孩子,便把胎盘埋在门外的土地里,并在那里种上一棵树,表示希望孩子像树一样茁壮成长。   家庭树,波兰的一些地方规定:凡是生了小孩子的家庭均要植树3株,称之为“家庭树”。   植树节是为了保护倡导人民种植树木,鼓励人民爱护树木,提醒人民重视树木。树木对于人类的生存,对于地球的生态环境,都是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   印度加尔各答农业大学德斯教授对一棵树的生态价值进行了计算:   一棵50年树龄的树,以累计计算,产生氧气的价值约31,200美元;   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约62,500美元;   增加土壤肥力价值约31,200美元;   涵养水源价值37,500美元;   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繁衍场所价值31,250美元;   产生蛋白质价值2,500美元。   除去花、果实和木材价值,总计创值约196,000美元。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祁连山作为物产富饶的巨大宝库,我们的先民自然是靠着她繁衍生息数千年,直至今天,我们仍然要向祁连山不断地索取。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当地政府就盯上了祁连山丰富的天然资源,但由于山区普遍缺乏劳动力,便开始从山外往山里大规模的迁人。现在居住在寺大隆村的58岁老人毛振玺就是上世纪60年代从山下的安阳迁到山上去的。毛振玺老人从14岁上山,一呆就是几十年,他熟悉山上的一草一木,对山区环境的变迁更有着心痛的体会。   毛振玺说,以前的彭沟(寺大隆村所在的后山)全是密实的大林子,牵着骡马根本走不进去。那时村子上只有30几户人家、100多口人,还有4万多牲口,虽

文档评论(0)

136****37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